超低油价时代,中国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

2020-06-02 14:06:34  浏览:1774  作者:管理员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导致国际石油需求骤然下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战异常惨烈,WTI5月原油期货合约价格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油价的快速下跌对中国经济整体和相关产业都造成了较大的短期影响,但同时也给我国提升能源战略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必要做好有针对性的政策准备。

1 短中期内石油价格可能依然弱势

新冠疫情必将导致2020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2021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复苏,但也难以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水平,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总体上较为疲弱。

国际权威机构对2020年世界经济给出了较为悲观的预测:4月发布的IMF《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比2008年-2009年次贷危机时期的情况更差。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商业活动减少,将持续压抑石油需求,需求短期内恢复去年水平的可能性很小。

根据OPEC 4月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数据,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每日减少690万桶,而且考虑到当前形势的不确定性,需求下降幅度增大的可能性也较高。

在石油需求极度萎缩的情况下,短期内供给各方达成全面减产协议的可能性较小,并且不排除南美、非洲产油国因疫情扩散、财政吃紧而增产的可能性。

在如此供给充裕、需求萎缩的情况下,2020年石油价格大概率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油价将出现单边下行趋势,主要产油国短期单方面减产等原因也可能激起原油期货多头的热情,原油期货价格可能出现阶段性小幅反弹。

当前国际石油供给-需求体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在供给端,OPEC、俄罗斯、美国等主要石油出产国文化背景迥异、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形成一体化石油供给组织的可能性非常低,短期内通过协议减产大幅抬高油价的难度大大提高。在需求端,中国日渐增长的需求正在打破美国在石油市场上“一家独大”的买方地位,美国买方的垄断权力也在逐渐丧失。

国际石油定价体系正在从过去的“政治角力”逐渐向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化定价”过渡,而这也意味着油价受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影响的程度会更高,油价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也将比以前更高。本次新冠疫情就是石油供需新体系形成的最好注脚。

随着疫情结束、石油需求可能逐步恢复到接近疫前水平,主要产油国OPEC、俄罗斯和美国更有可能在产量上达成协议,世界石油供需将出现新的均衡状态,石油价格也将有望上涨至多数产油国的盈亏平衡线40美元/桶以上。但在新的石油供给-需求体系下,油价出现经常性波动的概率较大,大幅单边上涨并长期维持在60美元/桶以上的概率则较小。

2 低油价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

石油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对经济的影响渗透至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炼油企业通过蒸馏等工艺提炼出的成品油是交通运输业的主要燃料;另一方面,石油通过化工企业提炼、加工后的产品又能成为塑料、合成橡胶以及化纤等日用商品的主要原料。因此,油价短期内大幅下跌并维持在历史低位的情况将对我国经济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1.对PPI、CPI形成下行压力

根据相关研究,PPI权重最大的五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7.5%)、汽车制造业(6.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6.2%)、农副食品加工业(5.9%)。但由于其波动相对较小,这几个行业对于PPI整体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真正对PPI影响较大的是上游的重工业生产资料行业。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的权重估算值高达15%,其中石油4.3%、化工11%。这说明石油价格变动对于PPI的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上游炼油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型企业,而中下游的化学工业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化工产品价格在石油价格下行阶段传导将相对较快,价格上行阶段则相对较慢。

石油价格下行情况下,化工企业毛利率提高,有激励通过主动降低产品售价提高市场份额;反之在上行情况下,化工企业毛利率比压缩,提价可能会损失市场份额,因此将更倾向于被动接受产品的市场价格,做缓慢调整。

反映在PPI的计算上,则说明当前PPI数据已经充分反应了油价下跌的影响,对后续月份的迟滞影响较小。

PPI连续数月落入负值区间,同时油价短期内料将持续低位运行,引起市场上对于通货紧缩可能性的担忧。然而,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4.9%,并未出现明显的紧缩趋势。食品价格上涨是推高CPI涨幅的主要因素。

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一季度能源价格有所下降,汽油和柴油价格均下降3.6%,降幅均比去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居民用煤和液化石油气价格由去年同期上涨转为下降,降幅分别为0.9%和0.6%。一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PPI连续落入负值区间,说明工业领域已经感受到了通缩的压力。一季度CPI涨幅较高,油价对消费品价格(CPI)的影响没有对工业品价格(PPI)的影响明显,通缩压力二季度后可能会在消费品领域阶段性显现。国家为应对疫情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其积极影响将对低油价的通缩效应进行有效的对冲。

2.冲击石化行业

油价下跌导致相应的成品油以及化学中间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三大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沥青期货价格下跌幅度最大,为-41.66%;尿素期货价格下跌幅度最小,为-9.27%。

从趋势上看,1月份化工中间品价格相对平稳;2月份因为疫情原因停工停产,价格波动短期内停滞;3月份则随石油价格战快速下跌。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4月起中间品价格出现了快速的反弹趋势,部分产品价格甚至回到了2月初的水平。

对石油化工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而言,油价3月快速下跌对企业盈利的冲击非常大。根据A股上市的石油化工企业公布的一季度财务数据,炼油企业由于年初高价油库存大幅贬值影响,受油价冲击最大。2020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3.18%,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11.51%;化纤企业虽然因疫情影响服装等消费品需求下滑,但受益于上游中间产品价格调整以及海外口罩生产等特殊需求强劲,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同比上升12.27%,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62.33%。

其他子行业的冲击主要来自外需订单的减少叠加库存和产品价格的倒挂等原因,随着4月份化工产品价格的反弹形势以及化工企业高价库存逐渐被消化,相关企业二季度的业绩有望出现大幅反弹。

3.给运输业减负、降低居民出行成本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年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和2016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石油价格定期调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调。但是受成品油40美元/桶的价格调控下限的限制,在当前在国际石油价格在20美元-30美元/桶的价格区间波动的情况下,成品油价格并没有做进一步下调。

成品油价格下调首先会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降低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为其应对疫情冲击提供缓冲空间。

对于细分行业,客运行业受疫情隔离的影响更大,需求端收缩的幅度和速度都要相对更快,最典型的就是民航业。由于需求的大幅下滑,对成品油的消耗也同比大幅降低,因此油价下跌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货运行业在疫情后恢复速度较快,交通运输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3月的货运量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0%左右。考虑到货运行业约80%是通过公路完成的,成品油价格下调将对整体货运行业产生积极影响。经测算,第一季度油价下调仅针对公路货运行业就可以降低成本超过120亿元。

成品油降价有利于增加居民自驾出行。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居民出行热情逐渐回升。相比长距离旅行,和人群接触少、相对自由的短途自驾游成为近期的新热点。成品油价格走低降低了出行的成本,也是刺激居民出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成品油价格下跌还将刺激居民的汽车消费需求。虽然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油价下跌使消费者保有汽车的成本降低,对首次购车和置换大型车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4月汽车销量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下降,这让汽车行业成为疫情得到控制后率先恢复的行业之一。

汽车消费的恢复一方面能降低库存,盘活4S店等销售渠道资源,保养等后续服务也将逐步恢复;另一方面,销售的恢复将拉动整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进而带动上游零部件加工、钢铁、橡胶等相关行业的复工复产。

4.能源结构优化条件下低油价的影响有限

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中国石油发电占比较低,因此油价下跌在国内不会出现较大的替代效应,电力等主要能源的供应不会受到较大影响。然而油价下跌对汽车等碳排放较高行业的转型会产生短期影响。

根据中国的2030年节能减排承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为达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在降低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通过新能源汽车补贴、碳排放指标、国六标准升级等方式在需求端鼓励清洁能源替代、提升石油利用效率。在发电端不断提升水电、风电装机容量,提升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让电力能源从源头上更“清洁”。

从总体上看,低油价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

低油价的利在于能够大幅降低交通运输成本,给实体经济减负和鼓励居民出行消费,有助于疫情后生产运输的恢复和消费的回升。低油价提供了难得的扩大石油战略储备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弊则是对石化行业产生短期冲击,引发阶段性通缩忧虑。然而国家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已经极大地激发了实体经济的活力,有效对冲了油价下跌的影响,因而出现通缩的可能性较小。

3 积极把握重大战略机遇

当前石油价格走势虽然对部分行业生产造成了短期冲击,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需要采取针对性的举措,来加以有效把握。

1.产油国利益多元化创造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机遇

纵观时下主要产油国,无论是从宗教信仰,还是冷战思维角度,都存在诸多分歧。虽然油价上涨是每个石油输出国都希望看到的,但对个别国家达成减产的激励和惩罚机制都较弱,中小产油国“搭便车”的意愿十分强烈。

中国与绝大多数石油输出国都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关系,同时也不像其他国家受到较大的历史羁绊,在意识形态上也不存在障碍。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寻找战略共识和利益共同点,探寻最大公约数;采用“合纵连横”策略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为实现长期能源安全战略创造条件。

2.健全和完善长效战略石油储备机制

我国在1993年之前石油一直能够自给,不存在战略石油储备问题。但在1993年之后,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石油进口量大幅攀升,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意识到了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逐渐将其列入国家议程。

2009年,我国公布了建立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库存计划。2017年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商务部等同步发布消息称,中国国家石油储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至2016年年中,我国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石油3325万吨(按照1吨石油7.4桶计算,相当于2.46亿桶),约占我国2015年石油净进口量的1/10。

2019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成品油净出口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双破70%。当前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已经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安全需要,短期内应借助良好的油价形势,扩大战略储备规模;同时需要研究战略石油储备的长效机制,使石油储备和国家战略发展阶段相匹配,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3.宏观政策审慎应对油价低位运行

短期内油价下跌产生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石油价格长期维持低位水平,引发全球性通货紧缩并传导至国内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因此,宏观政策方面应准备充足的政策工具,防范可能出现的紧缩压力。

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发行战略石油储备特别国债,作用类似于2007年发行的第二期特别国债。募集资金部分用于战略石油储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通过向人民银行购买外汇用于购买海外石油现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水平,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还能够提升外汇投资多元化水平,在当前全球“量化宽松”条件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4.深化能源结构优化改革,降低能源进口依赖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乘用车需求也将逐步提升。未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必将大幅上升,对石油进口的海外依存度也将相应地水涨船高。为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有必要提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通过严格执行国六标准和生产企业碳排放指标控制,引导整车制造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牌照发放和销售补贴方面,鼓励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在淘汰老旧国三、国四车型的同时,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销售,逐步优化存量汽车结构,降低汽车使用对汽油和柴油的消耗。

“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在发电层面降低能源消耗,通过电力系统市场化改革等方式降低高能耗火力发电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型发电模式。充分利用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势,在消费端和要素端协调配合,优化整体能源消费结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可以通过低价格引导等方式,将消费者的充电需求集中引导至凌晨非用电高峰时段,然后通过适当调度安排水电等低成本、环境友好型能源满足消费需求。(连平系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张秉文系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路宜桥系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