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十四五”规划?

2020-11-04 17:46:04  浏览:2340  作者:来源: FT中文网

如何解读“十四五”规划?

周浩:中长期规划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方向,也反映出政策层中长期判断。强调“内循环”和“科技”,表明官方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基本判断。

文 |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 周浩 为FT中文网撰稿

理解中国的中长期规划对于分析中国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中长期规划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也反映出政策层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中长期判断。在中美龃龉的大背景下,十四五规划的出台为市场提供了观察中国经济以及官方立场的关键窗口。

五年规划在中国已经有多年的传统,但真正引发世界广泛关注的,大致从十三五规划开始。这份规划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这样的几个关键词背后,代表着几个大的趋势,第一是中国制造业进入全面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了大规模的收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扩张,却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世界关注、警惕甚至批评。从某种程度上说,中美“贸易战”也是这样一种反华思潮的代表产物。第二则是中国国内市场的扩大以及消费升级,伴随着4G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国的国内消费市场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同时,中国居民的海外市场旅游以及消费也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如果将这两大趋势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在过去五年的转型给世界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这样的一个双面的组合让很多国家头疼并难以抉择,然而,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及“科技战”,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对于中国的打压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可见的趋势。

在变化的世界格局面前,中国按照自己的节奏推出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的中期发展目标,也表明在百年未经的变局中,中国试图给出自己的选择和路径。

从十四五规划目前已知的规划框架来看,有这样三个关键词:“内循环”、“科技”以及“质量”。

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双循环”从今年开始逐步成为关于中国经济展望的“热词”,背后反映出中国在长期战略上作出了重要的变化。与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时代相比,“双循环”时代更加强调“内循环”,事实上表明中国一方面认为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不会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好转,另一方面也认为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足够为经济提供保障和未来发展的空间。

而保证经济发展的空间,科技则是一个关键的变量。五中全会公布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在中美贸易争端的过程中,美方对于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以及核心技术的阻断,成为中国在贸易战中的阿喀琉斯之踵。而长期重视产出却不重视核心技术的思维模式,也在过去几年被不断反思。尽管“科技立国”被提及多年,但到了关键时刻,中国仍然发现在科技上仍然有巨大的需要赶超的空间和需求。总体而言,在国际环境大变局下出台的十四五规划,表明中国在坚持中长期规划的思路下,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强调“内循环”和“科技”表明了中国官方对于复杂外部环境的基本判断,也意味着中国对于建立相对独立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的长期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产业政策的安排也将渐次铺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更多的具体产业规划将逐步出炉,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将逐步微观化。

与此同时,对科技产业的重视,也伴随着对于一些传统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限制,并要求金融行业更好地对接实体经济。这样的一套政策组合拳事实上表明中国在为长远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加明确的安排。政策的方向确定后,如何执行以及保持连续性,则是下一步市场需要观测的重点。

在确定了宏观大局后,对“质量”而非“速度”的强调,则表明政策上更有耐心和耐力,这与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阶段固然有关系,但也与长期策略的变化密不可分。

在以往的中长期战略中,中国官方往往会大致提供一个隐含经济增速目标,比如说十三五规划中的“人均收入翻番”,可以大致测算出2015年到2020年的经济增速隐含目标在6.5%。在五中全会的公告中,几乎没有看到太多类似的指示性的语言,仅仅给出了一个2035年的长期目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由于市场中并没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准确人均GDP区间,从这样的表述中很难得出一个相对有效的增速目标。目前市场的大致共识是中国期望在2035年的人均GDP达到目前东欧国家的水平,而这些国家目前的人均GDP水平大约在1.5万至2万美元左右,而中国的人均GDP水平略高于1万美元,如果取一个中间值即1.75万美元的话,中国未来15年的GDP平均增速大概率不会超过4%,可以认为经济增速将继续下台阶,这也意味着中国真正进入“提质”阶段。

总体而言,在国际环境大变局下出台的十四五规划,表明中国在坚持中长期规划的思路下,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强调“内循环”和“科技”表明了中国官方对于复杂外部环境的基本判断,也意味着中国对于建立相对独立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的长期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产业政策的安排也将渐次铺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更多的具体产业规划将逐步出炉,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将逐步微观化。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