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北油工程构建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样本”
12月7日,中国能源报刊发了《北油工程构建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样本”》,《中国能源报》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能源产业经济报,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能源政策与宏观管理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我国第一张针对能源全产业链并为其服务的综合性能源产业经济报。
11月16日,记者走进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下称延能化项目)聚丙烯车间,一辆辆叉车忙碌地运输着聚丙烯袋装成品。“能源化工项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的塑料玩具、乐高拼搭积木,以及药品包装、家里的保鲜袋、汽车封条,都是用聚乙烯、聚丙烯这些化工原料做成的。”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北油工程)总经理助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汉英对记者说,“这些塑料的小白颗粒成品背后是项目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和项目工艺流程不断优化的结果,我们也在不断延伸产业链,保持高质量发展,给老百姓吃穿住行生活带来便利。”
延能化项目位于黄河“几”字弯,北部丰富的煤油气等资源禀赋成为项目发展的长期动力。坐车从陕西洛川县一路北上到神木市大保当镇,沿途坐落着由北油工程负责设计或EPC的其他四个能化项目,成为陕西大力发展能源化工项目的缩影。
目前,陕西能化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同时存在产业链韧性弱、延伸不足、联动和融合进展缓慢、“补链”“错链”“增链”战略布局和谋划不足等短板。在陕西能源化工转型当下,如何克服短板有效发展?
“削峰填谷”,复杂地势做细活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黄土高坡的山路沟沟峁峁、曲曲折折,叠加交错。复杂多变的地貌特征决定了项目建设面对巨大的挑战。
“在陕北建项目受地形、地质所限,往往需要'削峰填谷',挖山填地是常态。延能化项目就是一点点挖平了项目所在地的山坡才建起来的。”北油工程公司施工部部长楼建江向记者介绍。
项目被洛河一分为二,东西两区落差极大。记者站在连接东西两区的管廊下,仰头望向近20层楼高的管廊顶端颇费了一番力气。而西区与南区由于隔着山体,不得不挖通一条隧道才得以连接两个作业区。
“连接东西区的管廊,落差达60米,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石油化工、煤化工工厂中地形最复杂、高差最大、规模最大的装置外管廊。在这高难度的管廊上,还布置了东西区联通的工艺物料和公用工程物料,保证了全厂的正常运行。”
不仅如此,项目位置偏僻,运输距离长、路况复杂,很多设备需要从兰州、四川、茂名、东北、江浙一带运输到现场,甚至在现场建造。“这些长周期超限超重设备的整体运输是整体物流的重点和难点,给项目前期整体采购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和挑战。”刘汉英说。
延长石油榆神能化50万吨/年煤基乙醇项目(下称榆神能化乙醇项目)所在现场,也面临因地势问题带来的作业困难问题。“这里属于毛乌素沙漠,场地坡度较大,高差达20多米。才有了现在的建设现场。”北油工程公司控制部副部长甄铠感慨。
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是,榆能化一期填平补齐工程,虽然没有复杂地势的挑战,但要在保证生产不间断的同时在原有装置和管廊上新建设施,对安全运行、技术水平和整体设计都带来不小的考验。“看似是大工程,实则是精细活。从无到有考验能力,从有到优则要求我们设计人员设计要更加精细,考虑更加周全。”北油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项目执行中心主任杨砾对记者说。
物料互供,资源就地转化
“业主延长石油自身具备煤油气资源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资源的就地转化和高附加值利用是关键。”刘汉英强调。
一方面,通过物料互供将资源物尽其用。
轻烃项目是延长石油国VI汽油升级的重点项目,利用炼化公司自有的碳三、碳四通过深加工生产烷基化油,丙烯和MTBE产品。对炼油的“边角料”进行深度加工,实现了物料的高附加值利用,也帮助延长石油提前完成油品升级。
延能化项目则是另一个将资源物尽其用、利用碳氢平衡技术循环供应、实现年产值135亿元的“明星项目”,将资源“吃干榨尽”是它的特点。
据了解,该项目以每年10.57亿立方米延长油田伴生气、92万吨煤炭、40万吨轻油为原料组合在一起生产每年90万吨烯烃,烯烃聚合生产45万吨聚乙烯、30万吨聚丙烯、20万吨丁醇、8万吨2PH(二丙基庚醇)、5万吨乙丙橡胶等化工产品,对延伸产业链,推动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油、煤、气最大的区别就是碳氢比不同,煤炭碳多氢少,天然气氢多碳少。该项目通过碳、氢互补,不仅优化了工艺装置配置,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原料消耗,还实现原料和各装置副产物循环利用,充分转化。”刘汉英介绍说。
“如果项目全部用煤,不仅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成本也高。利用煤和天然气共同转化,减排二氧化碳269万吨/年,减排幅度63.8%,同时由于碳氢互补每年间接多产甲醇21万吨。油中的氢气生产乙丙烯后也参与到全厂碳氢平衡。各装置排放废碱液集中统一处理,达标排放。”刘汉英说。
此外,榆能化一期填平补齐工程也是综合利用陕北的煤、油田伴生气、石油炼化副产物等原料,生产烯烃等高价值下游产品。据统计,全国每30吨聚烯烃产品就有1吨产自这里。通过将煤、油、气资源中碳氢元素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互补,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水耗的方式制造聚烯烃颗粒,实现了初级资源向高端化工产品的转换。
另一方面,项目通过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榆神能化乙醇项目是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的代表。“项目以榆林西湾露天煤矿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的乙醇产品,实现了原料煤的就地转化,减少运输成本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摆脱乙醇‘与民争粮’的困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年产50万吨煤基乙醇项目。”北油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项目经理田汉平介绍说。
补链增链提升经济性
黄河“几”字湾自然资源延伸发展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以及焦化等化工产业,特别是随着煤转化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以煤为基的化工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构筑起了煤制油、气、化肥、烯烃、醇醚等产业体系。
目前,能源化工高质量项目优势凸显,并通过延链补链不断搭建完整产业链条。
比如,榆能化一期填平补齐工程建设采用国际更先进的聚烯烃生产工艺技术,丰富和优化了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和档次。同时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开发下游高端新产品。
延能化项目近两年陆续建成投产多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产品不断丰富、产业链不断拓展,辐射带动富县工业园区第三产业经济快速增长,一批精细化工项目正在落地或布局。
延长石油油田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工艺升级则让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多重效益得以实现。过去,石油开采中共生的天然气大多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在,这个项目实现了天然气的分级分质利用,通过转化生产出多种化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也增加了天然气的附加值。”北油工程西安分公司副经理马永锋说。除经济优势外,在总体布局优势下,项目均实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超净排放和污水零排放,带来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