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传奇:青山控股以温州模式缔造的钢铁奇迹
犹太商人历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乘着改革的春风,一路披荆斩棘,将独特的商业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他们,就是享有“东方犹太人”美誉的温州人。
青山总部大楼
2019年7月22日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来自浙江温州的一家民营企业——青山控股集团,以342.42亿美元的销售额、第361位的名次低调入围。
在中国钢铁民企资本系图谱中,来自温州的“青山系”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母公司为青山控股集团,旗下拥有浙江青山钢铁、松阳青山不锈钢、浙江青山特钢、印尼鼎信不锈钢、印尼德信钢铁、福建鼎信镍业、广青金属等众多子公司。青山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项光达,与另一位青山控股创始人张积敏两人是亲戚关系,也是“青山系”的“灵魂人物”。
青山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项光达
青山控股创始人张积敏
温州的成功,得益于家族企业迅速发展,温州是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同样,温州企业青山控股,也是一部家族成长史。
家族企业造创业温床
在满目荒山的地方发掘金矿,在波澜不兴的河面掀起波涛。
温州是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相较于宁波、杭州,温州企业以“小”闻名:既指白手起家兢兢业业,也暗含高度的专业化协作。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名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温州模式”一词横空出世。
温州的成功得益于家族企业的迅猛发展:几台机床,几位帮手,几张图纸,几个大脑,一段段创业史便无声无息地展开来。温州企业青山控股,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篇。
1986年,张积敏与项光达两人掏空家底凑足了第一笔创业资金,在温州市永兴县创办了浙江瓯海汽车门窗公司。在当时民营企业占比较小,还未受到过多关注,为组件一支技术够硬的专家团队,张积敏远赴太原,“三顾茅庐”,花尽了心思。由初期作坊式的小工厂生产模式到后来与一汽等知名的车企达成合作关系,企业初期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生意场上的温州人,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看背景,不讲过去。1989年“野心”进一步膨胀的张积敏正式进军钢铁行业,并在六年后与股东合作创办了浙江丰业集团有限公司,我国第一家生产钢铁的民营企业破壳而出。
路费就是学费,市场就是学校。凭借与汽车配件相关的技术经验,一行人再次联手成立青山特钢有限公司,这次不光以不锈钢产品为主打,还将目光转移到浙江以外的市场,南至广州,北到河南。2005年,公司晋升成为我国最大的民营不锈钢企业,青山控股的名讳也响彻业界。
截至2019年青山控股的员工数量已扩增至八万余人,集团实现不锈钢粗钢产量1065万吨,镍当量33万吨,销售收入达2626亿人民币,产品涵盖不锈钢钢锭、钢棒、板材、线材、无缝管等,应用延伸至石油化工、机械电力、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等领域。
海外布局改产业各级
谁掌握了镍资源,谁就扼住了产业的咽喉。
镍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8%,是一种储量比较丰富的金属。据统计,21世纪以来中国不锈钢粗钢产量呈现井喷式上涨,到2017年便超过了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其中,有超过80%原生镍都用于不锈钢生产,不锈钢产业全年消耗全球超过65%镍消费量。
烦恼也随之而来。不锈钢行业欣欣向荣的同时,国际电解镍价格的持续上涨带来的高成本负担也让企业主们夜不能寐。急中生智,转换思路的企业家们选择了镍生铁作为“接盘侠”。
很快,青山控股和韩国浦项合资的青浦合金,宝钢和中钢合资建设的中宝滨海镍业等不锈钢厂都开始自建镍铁项目,山东、江苏等地不少在产厂家也在积极谋划扩大产能,规模优势逐渐显现。
然而风浪并未停歇。在尝尽行业巅峰的“蜜糖”后,伴随着环保监管趋严,众多中小厂家面临“关停危机”。就在这时,青山控股及时抓住了印尼这根救命稻草,成功上岸。
印尼青山工业园区
印尼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处,是一个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且能源价格较低的“黄金群岛”国家,历年来一直是周边国家争先拉拢的“香饽饽”,中国的有色金属企业更是冲在了前列。其中属镍市场的“争夺战”最为引人注目。
青山控股交出的“印尼成绩单”表明,如今集团已形成了从不锈钢上游原材料的开采、冶炼,到下游的产品加工制作、物流运输、交易、国际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
多年的国际双向产能合作为中国炼钢产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提高了邻国镍矿的附加值,让印尼不锈钢产能从零跃升为全球第二。
对于项光达,有媒体给予他这样的评价:他的海外布局悄然改变着全球的不锈钢产业格局,全球范围的许多传统不锈钢产区,因为他的出现,直接从产业链的上游退居至中下游。换言之,即使在全球不锈钢市场,项光达带领着青山控股集团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族企业能否顺利“交棒”
创业就像恋爱时的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但若将这份激情保持十年甚至一生,必将有所作为。
补鞋缝缝补补换来几张毛票,一麻袋工厂门外捡回的纽扣换回明天的车费,一分一厘的集腋成裘,老一辈的经验和足迹编制出了一本本温州“活教材”。
曾有一部改编自小说《温州一家人》的电视剧深深触动了广大国人的心,彼时已工作6年的小编心潮澎湃:敬佩“石油大亨”周万顺屡败屡战的勇气,心疼“眼镜大王”周麦狗苦难压抑的童年,欣赏“纽扣大户”赵银花聪慧坚忍的品质,更渴望拥有“服装大师”周阿雨精彩不凡的人生。
青拓万人生活区
2019年7月,一份“中国十大不上市公司排行”的名单在网络上热了起来,除了坚持”员工持股“的国企代表华为、财大气粗新闻不断的万达、传世辣酱老干妈以外,声名鹊起的青山控股跃然纸上。诚然,对于这些不乏知名度且资金雄厚的”重量级“企业的决策者们来说,上市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实际上,对于青山控股这类家族企业,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避免破坏原有的股权结构,防止权力与利润的过度分散,更长久地将企业的掌舵权牢牢把握在创立者的手中。
青山总部大楼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青山控股的实际控股人项光达,持股48.45%,而在其股权分布结构中绝对占比人均为其近亲属所有,除合伙创始人项光达、张积敏外,项光达弟弟项光通以及项氏家族成员项秉雪、项炳和、项炳庆、项海燕等均分布“青山系”各大板块。比如项秉雪,现为青山控股集团董事长。
目前,“青山系”正处于一代向二代交棒的过程。无可厚非,温州人骨子里的那种不安分塑造了浓厚的“老板情节”,卯足劲给自己打工,自尊感和不屈服激发出灵魂深层非凡的能量能够言传身教、经久不息地流传下去。但历史经验表明,家族企业的接棒不容大意,小到职级的层层指派,大到接班人的考核定夺,都关系到企业的起伏存亡。而抱团合伙形式在传承中能否持续下去,备受关注。
结语:
“青山系”项光达、张积敏家族,可说是温商“抱团”模式的成功样板。借助于亲戚、朋友、同乡等渠道,形成一个强大连带社会网络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开办家族企业,四处开疆辟土,迅速壮大扩张。
如今34年过去,青山控股将这个数字变成了傲人的2626.02亿。时间成了最真实的见证者。而身处于行业顶峰的项光达、张积敏和青山控股从未停下,依旧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