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油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

2021-06-30 14:56:41  浏览:1914  作者: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作者费华伟,高振宇

“十三五”期间,中国炼油能力持续较快增长,总能力由7.9亿吨/年升至8.9亿吨/年,同时落后产能退出加快,合计淘汰落后产能0.7亿吨/年。民营炼化企业进一步崛起和做大做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炼油行业生产运行总体良好,利润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炼油行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基地化、园区化建设和炼厂结构调整加快,市场化进程继续推进。预计2021年中国炼油能力、原油加工量均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中国炼油工业将面临低碳转型任务较重、炼油能力过剩形势较为严峻、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需要炼油企业坚持转型内涵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智能发展。

作者:费华伟  高振宇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石油市场研究所

“十三五”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炼油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5年,期间一次和二次加工能力、炼厂布局、油品质量、市场化进程、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炼油能力继续增长,民企进一步崛起

炼油能力持续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建了云南石化、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中科炼化四个千万吨级炼厂,改扩建了惠炼二期和泉州炼化两个千万吨级炼厂,并将华北石化、弘润石化、洛阳石化、大庆石化四家炼厂升级为千万吨级炼厂。截至2020年底,中国炼油能力达8.9亿吨/年,较2015年净增9439万吨/年,其中,新增炼油能力1.62亿吨/年,淘汰落后产能0.68亿吨/年。如果算上2015年淘汰的落后产能0.4亿吨/年,中国已累计淘汰落后产能1.1亿吨/年。

经营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展,民企进一步做大做强。从经营主体看,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为主,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化、民企、外资及煤基油品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中国竞争格局进一步发展。其中,两大集团炼油能力从2015年的4.5亿吨/年升至2020年4.84亿吨/年,占比从56.9%降至54.6%,下降2.3个百分点。民企炼油能力从2016年的2.17亿吨/年升至2020年2.48亿吨/年,占比从27.4%升至28.0%,提高0.6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传统民企为获得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主动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共计淘汰产能0.7亿吨/年。2020年商务部公布的2.02亿吨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中,42家民企共获原油配额1.5亿吨。另一方面,以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炼化等为代表的“化工为主、炼油为辅”先进炼化一体化炼厂加速崛起。目前,民企已建成两座千万吨级炼厂合计炼油能力6000万吨/年,先进产能已占民企总能力的24.2%。其中,浙江石化以4000万吨/年炼能成为中国第一大、全球第五大世界级炼厂。

区域布局优化调整,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随着新增炼能向主要消费地集中,传统的成品油“西油东进、北油南下”流向格局在不断变化。从地区布局看,2020年,华东、东北、华南三大炼油集中地合计炼油能力6.49亿吨/年,较2015年提高0.75亿吨/年,占总能力之比达73.3%,较2015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云南石化的建成使西南地区占比从2015年的1.52%升至2020年的2.82%,有效保障了该地区的用油需求。从省市布局看,山东、辽宁、广东为中国前三大炼油省份,浙江取代江苏成为中国第四大炼油省份,2020年,四省合计炼油能力4.77亿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53.8%。

1.2  炼油行业生产运行总体良好,利润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能力持续增长,民营企业获得“两权”带动原油加工量稳定增长,2020年原油加工量为6.74亿吨,2015~2020年年均增速5.26%。受经济增速下滑、柴油基本面需求疲软等影响,成品油产量逐年放缓,出口量总体上升。2020年,受疫情暴发影响,产量增速同比下降8.1%至3.31亿吨,净出口量同比下降17.4%至4152万吨。汽煤柴油收率和生产柴汽比受炼厂部分馏分油转产化工用油及新建民营大炼化项目柴油收率较低影响,呈明显下降态势,2020年,汽煤柴油收率和生产柴汽比为49.1%和1.21,分别较2015年下降15.6个百分点和0.28个点。因国际油价低位徘徊,甚至部分时间低于40美元/桶地板价,炼油行业利润达到新世纪以来最高水平。2016、2017、2018年,中国炼油业实现利润分别为1670.9亿元、1757.1亿元和1697.4亿元。

1.3  炼油行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装置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从炼厂及装置大型化看,2020年全国千万吨级炼厂有32家,合计炼油能力4.48亿吨/年,占炼油总能力之比50.6%;百万吨乙烯企业14家,合计乙烯能力1721万吨/年,占乙烯总能力的48.9%。从炼厂规模看,2020年中国炼厂平均规模443万吨/年,较2015年提高43万吨/年,但与世界炼厂平均规模770万吨/年仍有一定差距。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含外资或合资)炼厂平均规模分别为1025万吨/年和797万吨/年。从炼化一体化水平看,2020年全国炼化一体化炼厂22家,合计炼油能力3.21亿吨/年,占炼油总产能的36.3%;乙烯能力2129万吨/年,占乙烯总产能的60.5%。从智能化发展看,中国多家炼厂围绕“生产优化、智能运营、能源管控”等方面对炼化企业全生产过程开展智能化优化技术研发与示范,助力实现“智能工厂”的持续创新、实践和应用。

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建设加快。“十三五”期间,由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务院通过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中提出的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已初步形成规模。此外,中国石化的茂湛一体化基地、中国石油的揭阳大南海工业区、民企南山集团的裕龙岛石化基地等也在加速推进中。2020年,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化产业集群区合计炼油能力6.33亿吨/年,占炼油总能力的71.5%;乙烯能力2105.5万吨/年,占乙烯总能力的59.8%。

炼厂装置结构调整、工艺技术水平提升加快。一是油品质量升级工作基本完成。中国汽柴油质量标准从2016年的国Ⅳ升级至目前的国Ⅵ,得益于中国炼厂提前布局低硫船用燃料油生产,其硫含量也已达到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的不超过0.5%标准。目前,中国成品油质量整体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是炼厂装置加快结构调整。在中国经济和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化工品需求仍有一定增长的新形势下,大庆石化、洛阳石化、天津石化、安庆石化等多家炼厂,投入资金新增化工装置以实现“降油增化”。三是深加工装置不断完善。2020年,中国深加工能力与一次加工能力之比达115.9%,较2015年提高25.2个百分点。其中,加氢装置作为油品质量升级和灵活调整产品结构的主要装置,占比大幅上升,加氢精制能力3.97亿吨/年,占一次加工能力的44.8%,较201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加氢裂化能力1.52亿吨/年,占一次加工能力的17.1%,较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目前,部分炼厂已实现全流程加氢。四是持续推动绿色智能发展。绿色发展方面,炼油行业完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加快绿色工厂园区标准建立,树立绿色标杆,引导行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五是炼油装置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中科炼化从炼油关键装置从工艺技术到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是目前中国国产化率最高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行业改革发展。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口原油使用权、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权、成品油出口权向民企有条件放开。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部署炼油相关改革任务;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2019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目前中国上游勘探、中游炼化、下游终端产业均已向外资放开。

“走出去”成就斐然。随着中国炼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石油企业在炼化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方面已具有和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实力。特别是在经历2016年油价剧烈波动后,多个油气资源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给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带来机遇。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建设了中东、东南亚、中亚地区多个炼化项目,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RCEP协定的达成将更有利于炼化行业开拓海外市场。

1.4 替代能源继续发展,但分化明显

“十三五”期间,替代能源发展不尽相同。稳步发展的有天然气和新能源汽车。天然气作为替代主力,替代成品油量稳步上升,2020年替代成品油量约2957万吨(见表8)。新能源汽车方面,根据公安部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92万辆,接近500万辆,基本实现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的要求,替代成品油约400万吨。

发展不及预期的有乙醇汽油、甲醇汽油、煤制油。乙醇汽油受限于原料不足、非粮乙醇技术暂不成熟等影响,推广计划调整为鼓励但不强制,全国覆盖不到一半。甲醇汽油推广仅限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山西、陕西等。煤制油方面,2020年煤制油产能1080万吨,低于《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中的1300万吨目标,目前有实质进展的项目数量有限。

快速发展的主要是氢能。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和发展,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氢能联盟编写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显示,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7000多辆,暂时对成品油替代量有限。但目前中国大批企业尤其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央企,正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

“十四五”展望

预计2021年,中国炼油行业净增能力1474万吨/年,总能力达到9.00亿吨/年。新增能力来自盛虹炼化、鑫海化工和凯意石化,多家民企淘汰1226万吨/年能力;原油加工量为7.05亿吨,同比增长4.5%。增量来自浙江石化二期及中科炼化等。由于淘汰了数家炼厂,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将升至78%左右。

2.1 “十四五”期间中国炼油行业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期间,中国炼油行业正处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尽管仍是中国汽车主要燃料的供源,但面临着宏观政策调整、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等挑战。

“双碳”目标下炼油行业低碳转型任务较重。“双碳”目标下要求2025年前后中国能源相关碳排放达峰。炼油行业既是能源生产者,也是产生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行业,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中国石油加工转换、炼焦及化学制造业年能耗5.6亿吨标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2.3亿、1.8亿和0.26亿吨标煤),对应二氧化碳排放约1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占工业部门排放量的27%。石油加工环节实现低碳转型任务较重。

炼油能力过剩形势较为严峻。“十四五”期间,中国仍将有多个千万吨级炼厂建成投产,预计净增能力0.96亿吨/年(新增1.37亿吨/年,淘汰0.41亿吨/年),预计2025年中国炼油能力将达9.8亿吨/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国。考虑需求以及出口空间后,2025年中国炼油能力至少过剩1.6亿吨/年;再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推进炼油项目以满足自身中国需求或加大成品油出口置换原油出口,中国炼油能力过剩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全球炼厂被迫停产或提前检修,疫情结束后,全球炼厂恢复正常生产且检修能力明显减少,未来全球成品油供应有望继续增加,成品油贸易竞争的加剧也会使炼油毛利在低位徘徊。

炼油格局重塑,市场竞争加剧。“十四五”期间,民企仍有数个世界级炼厂将建成投产并淘汰部分落后产能,预计到2025年,民企炼油能力将达到2.94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能力之比升至30.0%。其中,民企有5家千万吨级炼厂合计产能1.5亿吨/年,占民企总炼能的51.0%。若民企“十四五”期间新建成项目均能获得“两权”,2025年民企原油非国营贸易允许量有望达到2.8亿吨。外资也在大规模进入中国加油站经营领域,更为活跃地参与市场竞争。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参与主体增多将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部分规模小、低效益的企业将不得不关停,部分新建项目或将延期,甚至不排除出现少数大型炼厂因经营不善而暂时陷入困境,中国炼油格局将很有可能出现洗牌重组的情况。

2.2 对中国炼油行业的发展建议

中国炼油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助力炼油工业由大走强、由粗放向精细,踏上全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此,对中国炼厂提出以下建议。

坚持转型内涵发展。一方面,中国炼油产能结构性过剩严重,且普通基础化工产品过剩苗头已显。另一方面,终端市场竞争白热化。由此,炼油行业在做好产能置换、装置结构调整的同时,需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功能化化工产品。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目前,中国炼油行业与国际一流公司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仍有差距,短板依然突出。“十四五”期间要把攻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作为不二的战略选择,充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有针对性地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炼油、乙烯、芳烃全流程全产业链自有技术,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同时,大力推广先进、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炼油行业技术水平提升。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和重要趋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理念都需要炼油业加快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一是行业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装置的同时,突破一批高效节能、安全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二是生产企业要积极建设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石化企业,发展企业绿色竞争力。

坚持数字智能发展。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新机遇,以“平台+数据+服务”的建设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工厂,提供全产业链流程工业智能化服务,以实现企业生产运行的在线控制智能化、生产过程可视化、管理控制一体化和运行状态最优化,形成传统行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

原文信息

转载自《国际石油经济》2021年第5期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