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生:死磕出个世界第一

2022-03-15 07:34:42  浏览:1169  作者:管理员

“如果想都不敢想瞄准国际最领先的,那你永远不会成功!”

37年,丁建生只死磕一件事,并且,死磕出个世界第一。

 -致敬万华前董事长丁建生先生

丁建生是谁?

1954年,丁建生出生于山东青岛,祖上世代经商,生活相当富足。外祖父一下子被打倒为“资本家”,母亲划为“地主成分”。5岁那年,丁建生跟着母亲下放到农村。没有想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阶级成分马上成为历史。两年后,24岁的丁建生顺利地考取了青岛化工学院。

也就是那一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一份关于引进合成革的项目文件上批示,“应当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大伙穿鞋问题就指望它了”,“望快点谈成为好。”那个项目就是烟台合成革总厂从日本引进的3套合成革设备,总预算4.6亿元,相当于我国当年财政收入的4‰。什么东西如此重要,竟然引起总理的关注?原来引进的项目中包括与之配套的年产1万吨的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也就是MDI。

据说,英国股东得知日本人将六十年代的落后技术卖给我国后,依旧大发雷霆,尽管日方已经在转让合同中设定了苛刻的约定,“只能转让生产许可证,10年之内不得在国际市场销售产品。”

命运的齿轮就这么阴差阳错。1982年大学毕业后,丁建生正好分配到了烟台合成革总厂。丁建生用自己的勤勉和用心很快就受到重用,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组长,4年后更是提拔为MDI分厂的车间副主任。

4亿多引进的MDI生产装置,前面3年还能每年勉强生产四、五千吨,到了第4年干脆隔三岔五闹罢工,动不动还发生爆炸,第6年彻底成了厂里的包袱。本就是日本淘汰的落后技术,加上零部件维护不及时,所以运转非常不稳定,“一年里有一大半时间在检修。”即便生产出来的MDI也因为质量差、成本高,根本无法与日本货竞争,工厂一度陷入倒闭的边缘。

事实上,此后国家又批准了4套MDI技术引进,均因美日封锁技术而搁浅。

丁建生:死磕出个世界第一

“要想不被人掐脖子,就必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装置!”1993年,时任分厂总工程师的丁建生给总厂领导递军令状。这年,他39岁。

自己开发MDI?疯了吗?MDI这项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德国技术,历来被欧美国家当做宝贝,所有技术严格对第三世界国家封锁。

最大的难题是工艺流程和其中的化学反应。丁建生首先想到了计算机。当时我国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每秒运行速度已经突破1亿次。此后,他在国防科大、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成功开发出MDI工艺流程计算机模拟、核心化学反应计算机数学模型,并一举搞出国内首套制造工艺技术软件包。

正是该软件包,让此前已经接近报废的那1万吨MDI装置成功复活!

关键时候,母校青岛化工学院伸出了援手,与丁建生开展联合攻关。此后2年,他一鼓作气,相继突破缩合反应、光气化反应、和分离精制3大核心技术。    

1996年3月8日,1.5万吨MDI设备试产一次成功。万华化学终于完全掌握了整个MDI技术,也标志着我国成功冲破西方长达60年的技术封锁,成为继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5个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1998年12月20日,烟台万华聚氨酯公司正式成立,丁建生出任总经理。


掌舵后,建华重金招聘高端人才,为博士开出10万元年薪、150平方米海景房的条件,而当时他自己年收入只有2万元,住70平方米的单元房。

为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他还做出承诺,只要研发出新产品并形成利润,就拿出20%-30%的利润作为奖金。

一次,一套装置技改后为公司盈利1200万元,按新的奖励办法,科研团队的总奖金高达92万元,而当时万华全厂的工资总额才200万元。奖?还是不奖?丁建生当场拍板,“奖!现金从银行取回马上发放!”

也就是这一年,我国加入WTO,丁建生预判,“万华的春天就要来了。”

2000年美国IT泡沫破灭后,股市大跌,此后的911恐怖袭击使欧美更加雪上加霜,MDI出现全球过剩。国际巨头把目光纷纷瞄准中国,价格比正常售价每吨要便宜 700 美元,“倾销幅度超过50%。”

当时,万华的量产规模尚不足5000吨,而6大国际巨头短短半年就涌进来10万吨。

“必须用西方人的游戏规则打败西方人!”

这是一步聪明的棋。因为反倾销申请后的相关调查,为万华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那段时间,万华加紧扩大产能,建成了宁波16万吨/年MDI项目。2003年底,做好了准备的万华主动撤诉,决意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凭的是,“产量一上来,价格一摊薄,就有了打价格战的底气”。

巴斯夫、拜耳等对手一看倾销策略失效,也立刻改变策略,纷纷到中国国内建厂,产能同时迅速提高。

这时,丁建生意识到,价格战若真打起来,万华还是很可能处于劣势,面对全球化经营的欧美寡头,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万华也同样不能只蜷缩在国内防守,需要主动出击。

2004年底,丁建生率先提出国际战略,具体而言就是“第一,先市场、后制造;第二,自主培育渠道,不依靠中间商;第三,主打自主品牌。”为了打赢国际化战争,丁建生强迫自己不断学习,努力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布局、资本运作方式,在“战火”中成长。选中的对标企业就是德国化工巨子巴斯夫。

2007年,就在丁建生决定在欧美、中东建厂时,美国次贷危机突然降临。2008年5月,全球第八大聚氨酯企业匈牙利的博苏化学公司出现告急,资金链条断裂,公司岌岌可危。

“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打入欧洲。”2009年9月15日,等丁建生一行四人经十多小时的漫长飞行,兴冲冲赶到法兰克福机场旁的喜来登酒店,却只等到了博苏化学公司大股东15分钟的见面时间。

“他们拿着笔,一直在摆弄,对所谈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

“必须拿下!”丁建生怒从心中起。

最大的阻力来自博苏化学第二大股东Permira——一家英国老牌并购基金。两年前,Permira刚以16亿欧元的价格坐稳博苏化学董事会的位置,屁股还没焐热,怎会拱手相让。

但丁建生和他的团队不甘心就这样回去。团队一番研究后,当晚,丁建生拨通了中行、交行、工行等国内几家银行老总的电话……

随后的几天里,在国内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万华吃进了博苏化学2/3的夹层债(mezzanine debt),获得了对博苏化学重组方案的否决权。

这下轮到博苏化学发毛了。第二天,匈牙利总理特使、经济部副部长紧急约见任我国驻匈牙利商务参赞。

识时务者为俊杰,等丁建生回国的飞机刚一落地,博苏化学的电话就追了过来,“有事好商量!”

而这场谈判拉锯战持续了9个月后,实力的天平终于开始倾向万华。

博苏化学的大股东承担不起继续拖延下去公司破产的风险,匈牙利政府也认识到万华作为投资商,对匈牙利的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或许会有很大帮助。

终于,在2011年1月,万华以近13亿欧元收购了博苏化学36%的股权;一年后股权比例提高到96%,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这也成为当时除吉利收购沃尔沃外,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的一笔投资。

就这样,来自渤海湾一角的万华,成功杀进竞争对手的老巢,MDI产能也立刻跑进全球前三。

这场收购大战,还被《国际金融评论》评为2010年度欧洲、中东、非洲地区最佳重组交易奖。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中国人从来都是非常温和,没有想到万华这帮家伙,完全是西方的打法,非常强悍!”

从此,万华化学再无对手,连续6年销售收入增长超过50%,一跃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MDI制造商,欧洲最大的TDI供应商。

总部位于山东烟台的万华集团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号称化工界的“华为”,在异氰酸酯领域已超过巴斯夫、拜耳等国际化工巨头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商。

2016年10月28日,丁建生因年龄原因,卸任万华化学的董事长,万华化学,这个2001年上市的不足36亿市值的小化工厂,如今已是1026亿市值的大块头。而这正是丁建生31年如一日的付出!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