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服增产解堵技术又填新“利器”
3月24日一大早,来自油田生产事业部的王贵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正在化学公司厂区穿梭忙碌,对此次中试生产的第一批新型提取剂进行取样、检测、确认。新型提取剂的成功研发,标志着公司自主研发的绿色、环保增产解堵技术取得新突破,油生增产又添新“利器”。
此项技术是公司遴选的第一批科技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解粘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核心成果,具有高效溶解、无氟环保、返排液对生产流程无影响等优点,与常规酸化解堵技术形成有机互补,产业化应用将进一步释放海上油井解堵工作量,为油田高效勘探、增储上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坚韧为翼 誓破壁垒
酸化作业是一项具有“短、平、快”特色的增产增注措施,可帮助海上油田稳产上产。然而随着部分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油水井井筒、地层污染原因日趋复杂,常规的酸化工艺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现实需求。
“粘土矿物污染怎么解除?”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用强酸或强碱”。
强酸和强碱就像一味猛药,药效固然好,但副作用与之相随,会对其它方面造成伤害,破坏原有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比如,对人体和设备伤害大、引起地层出砂、对油水流程冲击大。
聚智攻关、思维破冰,解锁酸化解堵业务桎梏,打造一款增产“尖刀”技术,势在必行。项目经理王贵,入职公司十四年,一直在酸化酸压产品自主化的道路上拼搏。这一次,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搭乘着公司科技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改革春风,立志在一年时间内抢下“尖刀”——新型提取剂。
砥砺摘星 突破壁垒
“一组实验至少得消耗3天时间,1天配液、老化,1天破坏溶解,1天烘干、出结果评价。这是客观的研发周期,压缩不了。”王贵带着团队开足马力,动用起了全部的实验仪器。眼瞅着工期已经过半,王贵觉得这样的效率太低。于是,他又四处协调资源,筹措实验仪器,将实验进度加快了一倍。
得益于多年来的研究积累。研发团队紧紧围绕“提取”“分散”两个关键点展开研究,四处查找文献,筛选原材料,调整合成路线,优化试验参数。
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一单体加量的调整,意味着一连串其它参数的修改,这让马上就要抵达终点的研发进程重新回归原点。问题摆在那里,必须用科学实践去验证。王贵反复思考、追根溯源。终于,通过“氧簇”理念找到了产品突破口。新型提取剂通过“触手”牢牢钳住粘土矿物晶格上金属阳离子,使其逐渐解离分散。经检测,全部关键指标均与国际先进产品相当。
勇毅筑梦 冲破壁垒
科研要么“顶天”,要么“落地”,就是不能飘着走。配方取得突破之后,王贵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生产准备。
3月中旬,新型提取剂终于成功“走出实验室”,来到生产车间,正式进入产品中试环节。
从配方到产品,转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仍面临不小挑战。过程中最难的就是科研与生产之间技术观念的融合,生产过程一旦出现波动,就会在新工艺上找原因。
依托项目经理负责制的采办绿色通道机制,团队选择化学公司作为中试生产合作伙伴。这样不仅能确保产品生产的高质高效,并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产品配方的保密。
在生产开始前,双方技术人员开展数次沟通,把控技术参数、设备装置、安全防护等细节。通过第一釜的试生产,对生产流程进一步优化,入釜质量精度控制到0.5千克,最大限度确保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
回首过去一年的研发历程,增产“尖刀”技术从无到有,王贵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在从实验研发到产品转化的征途上越走越坚定。300多个日夜,白天,王贵带领团队一丝不苟地实验;深夜,他静下心来思考总结,厚厚的实验记录记载着团队的风雨历程。
面对海上油田复杂的地质条件,仍存许多悬而未决的开发生产难题。作为基层科研人员,他们深知肩负使命,公司技术板块将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