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央企船厂合作!6000亿巨头来了
4月21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当天,中国海油集合竞价高开20%,报12.96元,总市值达6123亿元。据了解,中国海油证券代码600938,发行价格10.8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4.07倍。中国海油此次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拟募集资金总额在280.8亿至322.9亿元之间,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相关国内、外海上油田项目开发及补充流动资金。
作为我国最大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油自1982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积极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我国海工装备建造企业合作,持续深化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在海工装备规模、作业能力、竞争力和深水油气装备建造能力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和责任也越来越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为海洋资源开发、水上交通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快走向深水的步伐,多型高端深水油气装备建成投产,担负着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重要使命,成为我国走向深海的国之重器。
高端海工装备助力
我国在深水找油找气
深海,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据统计,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中,其中44%来自深海。2014年8月,我国首个千亿级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气田横空出世,打开了一扇通往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装备制造是深海油气开发的关键所在,只有自主掌握相关装备建造技术,才能真正拥有深海油气开发的主动权。
“十二五”时期,中国海油斥巨资打造“五型六船”深海油气装备,组成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联合舰队”,助力我国海洋油气业实现了深海钻探能力从300米到3000米水深的巨大跨越。依托这些高端装备,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以深水钻井技术为例,历经十余年的创新和努力,我国基本掌握了国外石油公司30年累积的常规深水、超深水及深水高温高压整套深水钻探技术的应用,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构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探井钻井技术体系,我国也跃升成为全球少数能够自主开展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国家之一。
“海洋石油981”号/来源:外高桥造船官网
在这支“联合舰队”中,“海洋石油981”号是名副其实的“旗舰”。该平台是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由中国海油全额投资、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其成功交付打破了国外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拥有的多项国际首创技术也标志着我国海工油气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5月,“海洋石油981”号在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业挺进深海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随后,一系列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担负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察、钻井作业、海底铺管、物资保障等职能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先后投入使用,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装备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海油已建成各类深水平台船舶66艘,其中1500米作业水深的深海装备有15艘。这些高端海工装备的建成有效带动了我国海工、船舶、机电制造业等诸多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
然而,在“十二五”时期,用于深水油气田开发的生产装备建造仍停留在300米以内水深范围。“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决定将半潜生产平台等典型深水装备制造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
“深海一号”能源站/来源:新华社
2021年1月14日,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山东烟台交付启航;同年6月25日,该能源站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这验证了我国自主创建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运维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与可靠性,同时开启了我国正式挺进深海油气开采的新征程。根据中国海油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2月13日,“深海一号”能源站自2021年6月25日正式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清洁能源。
近几年,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逐年加大。据中国海油1月14日发布的《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1》的数据,2021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为5464万吨,同比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80%以上。该报告预测,2022年,我国海洋油气产量将不断提升,预计原油产量达到5760万吨,同比上涨约5.4%;海洋工程油气装备利用率优于国际市场,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将高于90%,钻井装备利用率预计达到75%。专家表示,在全球海工油气装备处于过剩的情况下,我国市场复苏强劲,供需将保持良好状态。
多领域合作推动
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大型深水装备是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利器。这些高端装备的建造,也带动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全面发展。当前,随着世界航运市场逐步回暖,全球新船需求显著回升,我国海洋船舶工业也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21年新承接海船订单、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均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船舶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加速。在积极投身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中国海油还一直与我国海工装备建造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国船舶集团是世界第一大造船集团,在海洋装备研制方面拥有强大实力。长期以来,中国海油与中国船舶集团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拥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及相关装备、油气运输业务及相关装备、绿色清洁能源拓展、装备科研开发等领域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推出了多型FPSO、液化天然气(LNG)船等,为海洋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作出了诸多贡献。
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日益严苛的环保压力,中国海油与中国船舶集团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在更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2020年5月29日,中国海油、中国船舶集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广东省内河船舶LNG动力改造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完成约1500艘LNG适改船舶动力改造,建成并运营19座LNG加注站,全力支持珠江船舶清洁动力改造的工作计划,为广东内河航运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增添动力。截至目前,“绿色珠江”工程LNG单一燃料动力船舶两型首制船已顺利交付,各项关键技术实现全面突破。
海工船舶助力“海基一号”滑移下水
4月13日,亚洲首例300米级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成功“扎根”。这里面也离不开高端海工装备的助力。据悉,整个“扎根”过程持续了32个小时,采用的是滑移下水的方式,利用导管架自身重力,配合液压千斤顶助推导管架平稳地滑入海中。为保证此次安装成功,项目团队组建了一支由顶级海工船舶组成的船队,其中包括刚于2月完成升级改造的“海洋石油229”号、起重能力达7500吨的起重船“蓝鲸”号、我国首艘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号,以及我国首艘3000米级多功能海洋工程船“海洋石油286”号,并创新应用“运输监测系统”“下水运动监测系统”攻克带压注水、水下灌浆等多项技术难关,确保精准安装就位。下一步,中国海油将完成剩余8根钢桩插、打作业,以保证后续组块海上施工顺利进行,为保障项目如期投产贡献力量。
“蓝鲸”号扶正滑移下水后的“海基一号”
此外,这些高端装备也助力中国海油成为我国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先行者。目前,中国海油已有34座各类大型装备,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油气勘探、钻井、安装、生产服务,足迹遍及北欧、中东、东南亚、远东、非洲、美洲等六大区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靓丽“名片”。
在“增储上产”“加大海上油气开发力度”等政策支持下,中国海油牢牢把握油气上产主线,加快推进产能建设。当前,面临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等重大需求,中国海油将站在新起点上,持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自主研究并攻克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深耕高新深海装备的研制与建造,进而真正掌握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动权,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