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的转型

2022-12-09 09:51:37  浏览:1077  作者:来源:能源情报

文/杨冰冰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沙特阿拉伯(以下简称“沙特”)在国际石油交易、能源安全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19年,沙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670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7%,居世界第二。石油收入为沙特带来了巨额财富,使其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牧业占主导的国家变成一个发达的、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1932年沙特的岁入总额仅为1200万里亚尔,其中60%来源于朝觐。

2019年沙特的国家生产总值已达到7930亿美元,石油收入占31%。自1938年首次发现石油以来,沙特的石油工业已经过了80余年的发展,在此期间,依托发达的石油工业沙特阶段性地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也因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石油资源终将枯竭的问题。为此,沙特政府积极推行“油气转换”的经济多元化政策,进入国家转型的新阶段。

1沙特石油工业的阶段性回顾

1.1石油工业的起步

沙特并非最早发现石油的国家,却是中东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1908年,英国在伊朗发现石油拉开了中东石油时代的序幕。随后,各国石油公司对中东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探。英国与美国对石油开采特许权的竞争以及当时沙特家族的政治处境共同促进了沙特石油的发现。

首先,美国积极在《红线协定》规定的石油开发范围以外寻找石油。其次,重新掌握政权并成立王国的沙特家族,在经历了伊赫万运动带来的政治动荡,以及1929年至1933年的全球大萧条导致的朝觐人数骤减与国库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急需资金抚恤众部落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美国公司的到来令沙特家族与英国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以给予美国公司石油开采特许权的形式表现出来。石油合作不仅是美国与沙特联盟关系的起步,亦是美国日后中东战略的重要内容。

1923年至1933年为沙特石油的勘探期。1923年,被称为中东“石油之父”的英国退役军官弗兰克·霍姆斯在沙特获得占地约30000平方英里的石油勘探权。霍姆斯的勘探活动持续了6年却一无所获。

1932年,美国地质学家卡尔·维切尔在沙特东部发现含油层,这引起了诸多石油公司的兴趣。最终,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将石油开采的特许权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随后,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又成立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1944年更名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负责美国在沙特的石油勘探与开采。双方于1933年达成协议,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拥有沙特东部约100万平方公里、为期60年的油田勘探权与石油开采权,除了向沙特支付50000英镑的特许权费用以外,每年还须支付25000英镑的租金,在石油顺利开采后按照每吨1英镑的价格与沙特家族进行利益分成。

签订协议以后的1933年至1938年,是艰难的石油开采期。在达曼地区打下的第一口井,最初每天生产超过6000桶石油,但很快变成了干井。其他的油井要么是水量过高,要么是干的。

在投入的资金不见回报的情况下,许多股东逐渐对沙特的石油开发失去信心。1938年3月3日,正当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的旧金山总部开会商讨是否要将所有项目撤出沙特的时候,有消息传来,达曼7号井的石油开始喷发。最初,该井每天生产1600桶石油,随后在几天内增至4000桶。达曼7号井及其周围地区超大油田的发现不仅打消了该公司从沙特撤出的念头,还吸引了其他石油公司的共同经营。1939年5月1日,随着第一艘装满石油的邮轮驶离塔努拉港,沙特的石油工业正式进入世界舞台。

尽管1938年的石油发现象征着沙特历史的崭新一页,但是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38年至1945年期间沙特的石油工业发展缓慢。在大型石油业务的扩张陷入停顿之后,小型的勘探与开采活动仍在继续。1939年发现的阿布卡齐油田是沙特最为多产的油田之一,1940年阿布·哈德里亚油田被发现。同年,阿美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埃弗雷特·德高里尔对沙特的石油潜力进行评估,认为沙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20亿桶,可能潜藏的石油储量为50亿桶甚至200亿桶。

二战结束以后,沙特的大型石油勘探工作逐渐恢复。20世纪40至50年代又陆续发现新油田,如1945年的卡提夫油田、1948年的超大油田加瓦尔、1950年的第二大海上油田萨法尼亚,以及1956至1957年发现的胡尔萨尼亚油田、胡莱斯油田、马尼法亚油田。至1950年,沙特的石油产量已增至每天约55万桶。

1.2石油工业的国有化运动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由美苏双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新阶段。在中东地区则表现为: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日渐溃退,巴以冲突与中东战争的爆发,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从煤炭转向液体燃料、全球工业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兴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石油需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沙特石油工业国有化的背景。

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石油消费需求增长了250%,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亦增长了8倍多。196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仅为每天2000万桶,到1970年已接近5000万桶。伴随着石油需求的增长,沙特的石油产量亦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时期。1965年至1970年,沙特的石油产量从不足200万桶增至300多万桶,1974年增至800万桶。

不足10年的时间,沙特石油的产量便增加了4倍。其原因有二。一是新油田的不断发现。1960年代中期沙特发现了4个海上油田:阿布·萨法赫、祖鲁夫、贝里与马里安,1968年发现了沙伊巴赫油田,1969年发现了巴尔康油田和马尔祖克油田,1970年代又陆续发现了27个油田。二是旧的油田石油产量的增加。1965年至1974年,沙特最大的加瓦尔油田日产量从90.6万桶增至465.3万桶。

尽管石油产量迎来了大繁荣,但是根据1933年的石油协议,大量的石油收入流入外国公司,沙特政府所获微乎其微。直至二战结束,沙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依旧是一年一度的朝圣活动。1948年,沙特政府与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签署新的石油协议,规定油田使用费增至每吨2.4美元。1950年至1957年间,沙特政府根据五五分成制获得的石油收入增长一倍,但石油收入的分配仍然不利于沙特政府。1953年,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去世时,王国负债2亿美元,至1958年,债款达4.8亿美元。

1959年4月,众多阿拉伯产油国在开罗召开第一届阿拉伯石油大会,提议重新签订石油合同。1960年4月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巴格达成立。该组织的目的在于通过产油国之间的合作以稳定石油市场。实际上这是阿拉伯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公司争夺石油控制权的初步计划。

1962年,费萨尔国王任命谢赫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接替塔里奇担任石油部长,以巩固国家对石油的控制。1970年,利比亚经与西方石油公司多番谈判成功提高了石油标价,这为其他阿拉伯产油国争取石油权益开创了先例。1972年10月,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拉克同西方石油公司达成协议,规定产油国从1973年1月1日起,以参股25%的形式与石油公司合作,1979年后每年逐渐增加5%,1983年增加6%并实现产油国所占股份为多数。

1974年,由于油价的上涨,局面有利于产油国,该协议的进程加快,沙特拥有了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的多数股份。1976年达成协议,收购该公司100%的股份。1980年收购完成。至此,沙特收回了石油主权。

1.3石油工业的调整与改革

随着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完成,在之后的20年间,沙特的国内国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0至1990年代是中东地区政治局势相对动荡的时期。凭借着“石油武器”的威力,沙特政府加大对外部事务的参与,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亦迎来了一段与石油更加捆绑的、经济轨迹更加波动的、政治变革进程逐渐加快的调整与改革时期。首先,石油主权的收回提升了沙特的石油话语权,进而使其在全球石油市场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其次,石油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沙特政府集中精力推行国内改革。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揭开了沙特加大石油话语权的序幕,并随着美国在全球石油市场中的份额下降加以发展。1941至1965年是沙特石油开发的黄金年代,但比起美国的石油产量仍然有限。美国的石油产量在1970年12月创下历史新高1000万桶/日以后,开始稳步下降。这为沙特石油市场份额的增加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成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成为阿拉伯产油国逐步采取提高油价、削减产量及石油禁运等措施的拐点。在过去的40年里,油价一直维持在1~2美元/桶之间。1972年,油价偶尔会接近甚至超过3美元/桶,但在1973年石油禁运宣布后的几天内,油价开始飙升。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上涨了近4倍,达11.65美元/桶。油价的提升给沙特带来了巨额收入。1970年,沙特石油的日产量仅为300万桶,石油收入为22亿美元,人均收入为365美元。到1974年,沙特石油日产量已增至800万桶,石油收入增加至350亿美元,人均收入为4700美元。

1973年的石油危机首次向世界展示了阿拉伯产油国的力量。倘若说此时沙特依旧在众多阿拉伯产油国中的地位不够突出,那么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以及1990年的海湾战争则无不突显了沙特对石油供应的重要作用。1978年,全球石油需求为6500万桶/天。而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导致伊朗石油产量在短时间内骤降,石油市场的供应量减少了大约500万桶。

为了满足石油需求与维持价格平衡,1980年沙特每天生产950万桶石油,1981年日产量达到新的峰值983.9万桶,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日产量达到1050万桶。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美国决定对伊拉克实行石油禁止出口。这导致石油市场产生了每天约400万桶石油的缺口,沙特则采取将石油日产量从540万桶提升至828万桶来应对。

虽然这些事件标志着1970至1990年代的30年间石油价格与石油产量的阶段性高峰,但是高峰以后往往陷入低潮。针对油价的起伏,沙特对石油产量进行了调整。1981年沙特的石油收入为1160亿美元,但几年内收入急剧下降,油价也从1981年的32美元/桶降至1985年的15美元/桶。至1985年,沙特石油收入下降了近85%,为184亿美元。

为了应对,1982年至1986年期间沙特开始单方面减产,石油的日产量最低为200万桶。海湾战争以后油价开始回落,至1994年降到5年来最低点,沙特则继续通过稳定产量促使油价上涨。

在对石油产量进行调整的同时,沙特政府亦借由源源不断的石油财富推行国内改革。沙特政府的改革表现出以石油工业带动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特点。1970年代开始的改革不仅是对自1932年沙特王国成立以来政府机构的改进与完善,亦成为后来的深化石油工业转型的先声。

1950年代初,沙特政府无论是规模还是制度方面,都不具备现代国家的水平。政府先后成立了内政、卫生、交通、农业和水利、教育等部门,1960年代又开始资助公共工程,对农业、医疗保健、教育、灌溉等项目加以投资。1965年费萨尔正式制定国家财政与预算计划,并于1970年公布第一个五年计划(1970—1975年)。该计划致力于建设国家机场、炼油厂、石化厂、港口、道路、发电站与通信网络等大型基础设施。1970至1984年,沙特修建了10万英里的道路,25个机场与21个港口。

石油工业产生的收入被大量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际支出为210亿美元,比预算的92亿美元多了不止一倍。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支出也从预算的1400亿美元增加至2000亿美元。

1.4石油工业的转型与突破

进入21世纪,沙特的石油工业加快了转型的步伐。其背景有二:从外部来看,欧佩克在全球原油供应的占比下降。1975年至2009年,欧佩克的占比从60%下降至39%。

这不仅表明在全球石油需求继续增加的情况下非阿拉伯产油国的崛起、石油供应源的多元化以及石油替代技术的发展,而且还意味着欧佩克的石油正在日益失去1973年那般作为特殊的政治武器的效用;从内部来看,1995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是催化剂。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一些国家实行紧缩政策,经济增长减缓,对石油的需求减少,石油价格一跌再跌,1998年底跌破10美元大关。沙特的经济为此遭受很大损失,1998年的石油收入比1997年减少120亿美元,财政预算出现95亿美元的赤字。长期的油价低迷不仅使沙特新油田开发的经费不足,而且国家经济对石油的高依赖性愈显出弊端。

为应对此种局面,1999年法赫德国王宣布,“全球化”是该国将坚持的未来之路。同年,沙特政府成立最高经济委员会以吸引外国投资,为沙特国民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私有化。2005年,在经过漫长的12年的谈判之后,沙特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沙特专家称,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降低关税与消除贸易壁垒,进而促使沙特的石化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各国市场。

总体而言,以1999年最高经济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2005年加入世贸组织为转折点,沙特开始全面地向经济私有化与多元化的目标过渡,这势必对占主导地位的石油工业的转型提出要求。而加快从单一的、石油依赖性强的经济体系向多元经济体系的过渡,是沙特进行国家转型的诉求与必经之路。

2沙特石油工业转型的提出与发展

2.1石油工业全面发展的限制

沙特石油工业的转型自21世纪前后进入新阶段,但转型的提出早在石油发现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出现。应该说,因石油的不可再生性,自石油贸易开始作为一种丰裕国家财政与国家建设的手段,对石油资源终将枯竭的忧患意识始终相伴,这便是沙特与以石油工业为经济支柱的其他产油国不得不面对的国家存续与发展的难题,也是提出石油工业转型并与之捆绑的国家转型的客观条件。沙特石油经常给予世界一种油质好、易于获得的印象。但如前所述,其石油勘探开采的过程并不顺利。同理,与世界上的所有油田一样,力图维持油田的高产量使其“延缓衰老”也是一件需要不断投入大量技术与资金的庞大工程。

造就沙特经济奇迹的石油主要由加瓦尔油田、阿布卡齐油田、萨法尼亚海上油田与贝里油田提供。1979年,沙特的石油产量接近历史峰值的时候,这4大油田的平均日产量为850万桶,约占总产量的90%。尤其是处于支柱地位的加瓦尔油田,平均日产量约占沙特总产量的58%。

然而,这4大油田无不面临着“老化”的困境。一方面,油田“老化”表现为油质的下降。沙特任何油田的生产早期,石油都是不含水的。随着产油量的增加,石油的含水量也在增加,这就提升了油水分离的难度,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油田“老化”亦表现为油田的枯竭。1973年阿布卡齐油田的平均日产量达到顶峰,超过100万桶。至1981年,其每天的产量仅为65.2万桶。

除此之外,石油开采的难度亦随着油田“老化”而提升。1950年代中期,沙特几个核心油田的储层压力开始下降。为了稳定储层压力,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开始采取注入天然气的办法。

1954年在阿布卡齐油田建造了首个注气厂,1959年在加瓦尔油田修建了第二个注气厂。这些注气厂的建立标志着沙特与油田“老化”持续不断斗争的开始。随后,这类工厂不断建立。1960年,沙特修建了第一座大型的油气分离与加工厂,处理伴生气并用于回注,1972至1975年间又建造了24座。至1978年,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运营着58个大型油气分离与加工厂。

然而,随着石油产量的不断走高,天然气的注入也无法完全防止降压。于是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开始同时发展注水技术。1956年在阿布卡齐油田的北部首次进行注水以维持储层压力的实验。1956年底,每日有4万桶水注入阿布卡齐油田。1960年代至1970年代,油田的注水量逐渐增加。至1998年,沙特油田每天的平均注水量为1200万桶,远超过石油的产量。

2.2从石油工业到天然气工业的转型

石油工业向天然气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渐进的、有明显收益的、有利于解决当前石油资源枯竭困境的历史进程。它以延缓油田“老化”为出发点,在过程中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与经济多元化为效益,并且最终以实现国家转型为目标。与世界大多数地方相同,沙特的天然气最初以石油开采过程中伴生气的形式出现。1938年至1950年代中期,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伴生气被认为没有价值,大多直接燃烧。自1950年代中期以来,伴生气用以回注增加石油生产率。随着全球石油需求的提高,天然气的地位也随之升高。石油公司开始意识到培植天然气作为新兴工业以补充石油资源不足的重要性。

1975年,政府成立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意在将石油生产过程中的伴生气收集并加工,以用于制造钢铁、水泥、化肥、淡水与发电等。至1990年代,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每天处理29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1998年,沙特政府更是发起“天然气倡议”,旨在征集西方石油公司的资金与技术,以帮助本国发展天然气工业。

2001年至2004年初,政府又耗资几十亿美元在加瓦尔油田的南部修建了哈维亚赫与哈拉德赫两个天然气加工厂,每天分别处理14亿与15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1972年至2008年,沙特的液化天然气产量不断增加,1972年为198万桶,1982年为1567万桶,1992年为2277万桶,2002年为2924万桶,2008年为4022万桶。

3沙特石油工业的现状与反思

3.1石油工业的现状

目前,沙特主要通过提振“老化”油田与积极勘探新油田来延长石油资源的寿命,但作用有限。

首先,对“老化”油田的提振不尽如人意。以贝里油田注水提振失败为例。1975年贝里油田开始注水计划。1972年贝里油田每天的石油产量为30万桶,实行注水计划提振后的1977年,石油产量提升至80万桶。此后,贝里油田的石油产量迅速下降。1981年在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达到峰值时,贝里油田的产量反而下降了30%。至1990年,贝里油田25%的油井已经严重缺水,最后被迫关闭。

2017年,贝里油田的项目重新启动,并计划于2023年投产。此外,还有一些因技术问题在被发现的最初阶段没有及时开采但却蕴藏着相对丰富石油资源的油田,成为沙特加大投资的目标。譬如发现于1956年至1957年间的胡莱斯油田,最初由于其距离主要产油区较远、产能较低且附近没有可注的含水层,在钻探了90口油井无甚收获后被封存。

1970年代初,胡莱斯油田重新投产。1983年又开始注气计划,随后胡莱斯油田的生产率有所提高。2001年,沙特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计划进一步开发胡莱斯油田。同年,该公司还计划投资几十亿以振兴卡提夫油田。2004年8月,已落成的卡提夫油田项目开始生产。2009年胡莱斯油田也开始投产。2018年,沙特政府又投资30亿美元对胡莱斯油田进行增产。

其次,新油田的勘探收获甚少。1930年代至1960年代,石油的勘探工作局限于东部省份。随着核心油田含水量的增加,勘探活动愈来愈超出含油丰富的东部地区,向中部、南部移动。1986年沙特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正式获得石油部门的授权,开始在东部以外地区进行石油勘探。但除了1989年在中部发现的哈瓦塔赫油田,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勘探工作并未在已探明的油气田中发现任何显著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2000年,加扎尔油气田被发现,但每日的石油产量仅为2500桶。2003年,雅尔宾油气田被发现,每日的石油产量也仅有5100桶。与此同时,勘探的成本不断增加。2004年至2005年,石油勘探的成本从23亿美元增至27亿美元。

3.2《2030年愿景》的发布与实施

2016年4月25日,沙特政府正式提出《2030年愿景》。该文件通过分析沙特的现实优势,提出至2030年沙特要达成社会欣欣向荣、经济繁荣兴旺、国家伟大富强的目标。《2030年愿景》作为沙特未来15年的发展指南,可以说,以它的提出为标志,沙特已经进入了国家转型的新阶段。该阶段除了继续深化以往政策以外,还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沙特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基于《2030年愿景》提出的目标,沙特政府预测,非原油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例将由2016年的10%提高至2030年的70%。这一具体目标不可谓不宏伟。其实,《2030愿景》并不是首次提出“经济多元化”的计划文书。早在1970年制定的第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就曾明确提出经济多元化的目标,当时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而1970年代至1990年代,除了发生特殊历史事件的年份,也确实取得一定的效果。石油部门的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在整体上逐渐走低,1974年为70.22%,1979年为87.37%,1980年为81.376%,1990年为47.299%,1991年为32.371%,1998年为20.706%。自21世纪以来,石油部门的生产总值也经历了起起落落,但是整体上依旧是下降的。2008年经历了最高点54.496%,最低点则为2016年的19.332%。2016年提出《2030年愿景》以后,该比率有所恢复。新冠疫情以前的2019年,石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24%。值得关注的是,非原油产业的比率在逐年上升。非原油产业一般指的是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领域。

2017年非原油产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18%,2018年为15.18%,2019年为16.42%,2020年为18.33%。2016年以后沙特的经济转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久来看依然有限。要实现《2030年愿景》提出的能源转型目标,沙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结语

自1938年发现石油,几十年来沙特经济体系的发展都主要由石油工业带动。石油与沙特政治经济的捆绑程度愈深,其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终将枯竭的忧虑便愈对国家朝着现代化前进的发展愿望形成牵制。因此,沙特政府很早便转而培植天然气工业作为能源经济的补充。然而,同样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也许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能源依赖性经济的困境,却无法根治。能源转型与国家转型之间的传统矛盾,不会马上改变。与此同时,能源转型又作为国家转型的重要一环,意味着从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必要对能源领域的发展与作用多加关注。《2030愿景》是沙特谋求大国地位,实现国家转型的新战略。在此情况下,沙特能源转型进程加快,亦取得一定进展。但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沙特改革进程受阻,未来的成效依旧充满不确定性。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