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IC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制造业振兴“纵深”推进,在华外企大有可为

2023-03-21 18:37:36  浏览:886  作者:来源:SABIC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SABIC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制造业振兴“纵深”推进,在华外企大有可为

(文/SABIC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是客观且紧迫的;这要求应对之道也必须是实际且及时的。面对不断叠加的地缘政治压力,无论是直接涉及自身的诸多议题,还是外围区域的热点事件,我们都必须首先保持住战略定力。坚持用正确的办法来处理问题、坚持理性与冷静。国家“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产业才能有发展的机遇与腾挪的空间。

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被赋予极其关键的意义,被视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来看,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主体,则理所当然是工业。因此,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大趋势下,我们需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当然,也需要制造业的振兴。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制造业将继续为世界以及中国带来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机遇。一方面,中国制造会给世界带去更多更新的产品,为全球民众的生活品质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另一方面,世界制造积极开拓中国市场的势头也从未停歇,这一势头也有望进一步激活消费这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

全球领先的多元化化工企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长期扎根制造业板块,深耕中国,正是“双循环”的载体与纽带,围绕制造业振兴积累了一系列洞察。

对制造业而言,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首当其冲面临的挑战。具体到中国,在中美战略竞争、“脱钩”这样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制造业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实际上,除了芯片这样饱受关注的热门,在很多制造业领域比如被称为工业发展之根本的数控系统,中国也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地缘政治博弈烈度的增加,包括数控在内的许多领域沦为下一个“围剿”对象的风险也与日俱增。由地缘政治延伸而来的“卡脖子”问题,也已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成败。

新的形势下,国民经济的“自给自足”成为重中之重。当然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确实有着显著优势: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全面、雄厚的制造能力,也的确能够基本满足国内各个经济部门的需求。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其实也正是因为它只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将芯片、数控等领域作为切面,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的自给自足实际上在高精尖、高附加值上是存在明显短板的。

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是客观且紧迫的;这要求我们的应对之道,也必须是实际且及时的。面对不断叠加的地缘政治压力,无论是直接涉及自身的诸多议题,还是外围区域的热点事件,我们都必须首先保持住战略定力。坚持用正确的办法来处理问题、坚持理性与冷静,才能切实抑制地缘政治风险的失控;国家“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产业才能有发展的机遇与腾挪的空间。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引领,特别是建立一套清晰、透明、起统领作用的制造业高质量转型路径。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原则下,中国政府正在凭借政策引导,结合资金扶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契机,立足当前国情,科学制定平衡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进一步为产业注入绿色的元素。同时,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各行各业打破壁垒,实现政府、企业、组织间的积极协作,也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凭借对战略定力的维持以及积极的政策引导,我相信,我们完全有机会保持有效的国际产业交流及合作,把“双循环”落到实处。商务部数据显示,外商投资在2021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创造了约50%的进出口总额、25%以上的工业产值、20%的税收和10%的城镇就业。不仅如此,制造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也一直都是外商投资的聚焦方向。2022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237亿元人民币(约占全部实际使用外资的2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49.5亿元人民币(约占全部实际使用外资的37%)。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在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外资投资和市场环境方面不懈努力。以SABIC为代表的外资制造企业,如今不仅是“双循环”的重要载体,更已经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我们希望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可以获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本地企业公平地开展竞争,以及获得更强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保护;进而,广大外资企业可以在自身业务发展同时,为中国带来更多贸易增长、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国际视野和经验分享,促使本土企业积极加入到国际竞争之中,助力国内和国际的产业周期实现相互促进及互补,以及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针对中国制造业在高精尖、高附加值方面存在的不足,加大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力度,势必是应持续奋进的一个大方向。“创新驱动”,看似是一个宏大且天然正确的叙事。但在当下,以创新为驱动,推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

在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下,中国制造业同时也面对着历史性的数字化转型契机,处在一个5G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宝贵“风口”。乘势而上,坚持创新驱动,我们将有望加速攻克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基础研究相对不足、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力度不够、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过多依赖进口等一系列问题。沿着这一路径坚持下去,中国制造业将具备更强的实力,提供更有价值、更具成本优势和可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迈进。

在中国制造业强化其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化工行业正在成为振兴制造业、加速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抓手。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基础性行业,化工行业的产业链条长、资本技术密集程度高、产业带动效应大。此外,化工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广义上涵盖化石原料的深加工和转换、基本医药产品和医药制剂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新能源、5G通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种化学品、新材料等化工细分领域也在持续增长。

行业中确实存在不少设备装置因为老化或可靠性降低导致了一些事故的案例,但中国民众对于化工行业的认知以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仍然不够充分和全面。行业的社会接受度,影响着其发展潜力和人才储备。这一领域,亟需广大从业者通过锐意创新去实现扭转与突破,外资企业从其全球EHSS(环境可持续性、健康以及安全和安保)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2022年6月,中国政府对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进行了贴息并扣除了相关费用的所得税。在政策推动下,2022年制造业投资实现了增长,企业用于设备改造的融资成本更是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对此,我们期待看到这一趋势的持续推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世界石化市场几乎将近一半在中国。在全球化工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关键地位。在这样一片广袤且蓬勃的市场中,规模大(石油和化学工业共有外企7271家,规上企业占全行业外企总数48.3%)、创新投入多(2016-2020年,R&D年均增幅10.7%)、盈利能力强(2016-2020年,利润率从7.4%提升至9.7%)的外资化工企业被寄予了厚望,以助力中国化工行业更好地发挥自身支柱作用,“深”化推进制造业振兴。

稳定的预期,是市场经济的“硬通货”;对制造业来说,清晰的战略和从容的定力更是制胜法宝。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虽多有承压,但也成功地避开了通胀重担,最大程度稳住了基本盘,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基本力量。

2022年,中国国民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凸显了强劲的韧性。此外,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已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彰显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活力;再次,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将达到5.2%,持续增长的潜力也蔚为可观。中国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对于世界经济的恢复,甚至经济秩序的调整来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化工从业者,我习惯用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随着所谓“后疫情时代”序幕的拉开,我也仍然坚持自己自疫情爆发以来,对中国国民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判断。“长期向好”,意味着制造业将长期肩负着不断焕新出发的使命,也意味着化工行业已经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中国将“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视为稳定经济增长、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一招”的战略部署,这就需要坚定地改革与不懈地创新,激励在华外企在中国这片广阔天地里继续深耕,助力实现制造业振兴的“纵深”推进。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