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广廉:新冠疫情对石化行业供应链的影响

2020-04-24 06:36:38  浏览:2715  作者:管理员

本文摘自《2020能源化工前瞻指数报告》。“2020能源化工前瞻指数”调查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共同组织。历时近3个月,调查对象为全球范围的经济学家、政商财界领袖和财经媒体专业人士,及能源化工业内人士,以期凝聚各方智慧共识,解析能源化工行业的机遇挑战。

文/庞广廉    编辑/张燕冬

摘要:虽然我国目前石化供应链较完善,但产品产销及主要业务大多集中在国内,国际贸易、跨国投融资等比重相对较小,且我国石化产品依旧比较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生产成本较高、盈利空间逐年降低等现象常态化。新冠疫情给我国化工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给固有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契机。

2020年新冠疫情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对公共卫生、社会经济、人文治理、国际交流和政策法规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

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总额6683.7亿元,同比下降14.9%;进出口总额7222.1亿美元,同比下降2.8%;原油天然气总产量3.47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7%;主要化学品总产量同比增长约4.6%。

中国石化行业的增长离不开背后成熟供应链体系的支撑。物流链、信息流链、资金流链均有现代化提升,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及仓储、配送、渠道、终端消费等各个利益相关方和环节都有一套流畅的运作机制。

虽然我国目前石化供应链较完善,但石化产品产销主要集中在国内,国际贸易比重相对较小、海外油气田储量少、跨国投融资项目不多、国际并购兼并重组项目缺乏,大部分企业的业务领域、地域分布依旧以国内为主。而且我国石化产品依旧比较低端、传统,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生产成本较高、盈利空间逐年降低等常态化现象。

新冠疫情给我国化工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给固有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契机。

物流角度

石化行业的物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载物基本都属于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征。正常情况下,石化行业物流的管控非常严格。我国石化行业物流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约占整个物流企业总数80%左右,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下占比亦在80%左右,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及长江沿线(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本次疫情对该地区业务冲击非常大。

国际物流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造成一定程度中断。航空运输是易碎、易腐或高价值货物的关键运输方式之一,空中航行的中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学品、药品的运输及供应。

化工行业从未有过的暂停加上物流严重受限,导致行业企业整体库存高企。当前液体储存濒临满罐,固体产品储存也超过上线,在此背景下,物流情况整体仍不看好,短期内恢复难度较大。

资金角度

企业资金周转变慢、现金流压力增大、应收账款增加、销售受阻。

资金周转慢主要是由于人员流动受限、物流运输受阻、产品销售难度增加、资金成本增加和其他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员流动受阻使得企业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物流受阻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原材料,也难以完成产品销售;社会总体需求下降导致对部分企业生产的商品需求量减少,造成存货囤积,而这对有使用期限的产品影响尤其大;资金成本增加可能由于企业自身有贷款、应付账款及人员工资、各种税费等管理费用的支出。 

同时,由于企业难以获得营业收入、难以收回货款、回笼资金,对企业现金流影响会非常大,或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

产业布局角度

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如果其他行业存在产业转移或重新布局的情况,石化行业也会受到非常直接的影响。

疫情导致的生产停止、商品物流受阻、人员管控以及各个国家边境管制等措施,已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干扰。在此情形下,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链稳定的信心会有所降低,“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或是未来很多跨国公司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此次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在没有中国商品供应的情况下,本地区或者周围地区存在的潜在供应商,一旦美国借此机会推动逆全球化,中国的对外出口就会被极大程度的削弱。

不过整体上来看,虽然部分企业有意将生产线迁至印度、泰国、越南或邻近国家,但这些国家自身体量相对小,工业化程度较低,所能支撑的供应链体系与中国相比差距过大。同时,转移到这些国家的企业如果对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需求度高,依旧要从中国进行相关采购,很难完全摆脱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 

能源消耗角度

石化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能源的直接供应方。一旦下游能源消耗出现较大程度降低,会直接影响石化行业。 

最严重的是全国出现停工停产、人员限制流动、学校停学等情况,人们大幅度降低出行和使用汽车的频率,直接导致2月份国内成品油的消费暴跌了至少80%。成品油消费下跌会影响上游炼厂的整体效益,导致企业产品无法销售、价格承压、库存成本攀升等,现金流压力上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将会面临困难。即便未来需求恢复,但成品油消费恢复过程也会比较漫长。

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服装等消费性服务全面下跌,导致汽油消费量同比下降超过40%、柴油消费量同比下降超过30%、航空煤油消费量同比下降超过50%、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10.2%。疫情较轻的地区,人们生活相关的刚需能源行业,例如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受到影响较小,但其他能源需求行业,例如纺织行业、橡胶制品行业、塑料制品行业、聚酯行业受到影响相对较大。

不过自3月中旬以来,国内疫情基本得以控制,各地复工复产逐步恢复,人们的生活秩序也开始回归,社会用能总量开始恢复性增长。从远期来看,随着疫情逐渐好转,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限制的解除,疫情对我国能源消费稳中有升的总趋势不会产生根本性改变。

原料供应、进口角度

3月中下旬开始,我国石化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96.8%左右。从天然气、原油供应的角度,我国原油进口每年约5亿吨左右,平均每天进口1000万桶。预计今年油价依旧在低位徘徊,所以我国对于原油进口的需求基本能得到解决。天然气主要由管道气和LNG气组成,当前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新冠疫情对天然气消费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影响,加上我国天然气进口来源比较丰富,渠道比较稳定,所以供应难度不大。

其次,石化行业基本以天然气、原油为产品原料,疫情爆发来自炼厂的石脑油、液化石油气、重整油(苯、甲苯和混合二甲苯)供应将减少,而这些都是石化行业所必需的原料。 

与此同时,在一些石化行业的细分领域,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疫情可能会造成一段时间内这些产品进口难度的增加,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我国对聚碳酸酯的进口依赖度高达70%,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家用电器、医疗器材等领域的材料;PA66的进口依赖度达到54.2%,这是一种具有强抗冲击性的材料,被用于机械制造、汽车、电气装置等领域;聚乙烯、丙烯酸、及聚合物对外依存度也超过40%,另外还有聚丙烯、芳纶、丙烯氰、LCP、新型高档聚四氟乙烯和氟橡胶、聚偏氟乙烯等新型含氟聚合物、混合烷基苯和混合烷基萘等一些高端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依赖从国外进口。还有一些催化剂、反应试剂、培养基、防冻制剂、液压制动液等产品也需要进口。这些原料来源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我国相关石化产品的生产。

产品出口角度

从规模看,有机化学品以及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两个分类的出口金额最大。从具体产品看,根据联合会数据,2019年出口占比超过30%的产品主要包括橡胶助剂、钛白粉、聚氨酯、染料、磷化工、肥料等。尤其是促进剂、防老剂、硫酸铵、磷酸二铵、聚合MDI等出口占比较高,达到50%以上。而从企业来看,根据2018年年报,共有30家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占比50%以上,116家化工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占比20%以上,涵盖农药、轮胎、化纤、聚氨酯等多个子行业。

111.png

图:我国出口占比较高的产品

当前的全球供应链依然是围绕发达经济体展开的分工体系,中国的化工产品出口方向也不例外。中国对欧盟、美国的电机及其零部件、纺服、家具、运动品等的出口合计占对两大经济体出口总额的66.3%。随着实体经济走弱,对中国制造业负面影响持续加深。

如果疫情持续发酵,全球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我国化工品及其依赖的下游制品行业出口将大幅度下降,使得工厂订单减少,劳动力闲置,企业的用工成本和偿债负担压力增大,进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不足增加违约风险,将对我国出口型企业带来生死攸关的挑战。

投资趋势角度

投资趋势的角度可以分为国内投资和海外投资。

从海外投资角度来看,三桶油、中国化工、中国化学、中国中化等央企早就开始进行海外投资、并购、工程EPC承包等活动。我国石化民营企业这几年在海外投资的项目也非常多。

随着新冠疫情在海外大范围蔓延,各个国家出台了各种措施限制病毒传播,使跨境投资活动受到明显抑制或延迟,投资效率大幅降低,短期来看这些措施对中国石化企业进一步拓展海外投资带了很大的影响,长期来看中国石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可能缓慢,但不会完全停止。

从国内投资角度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前11个月回落0.4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工业投资同比增幅为4.3%,较前11个月加快0.6个百分点,年内首次超过化工行业投资增速。化学工业效益低位运行。截至2019年12月末,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978.4亿元,同比下降13.9%,占石油和化工行业利润总额的59.5%。进入新世纪以来,化工行业共计有3次利润下降,本次降幅最大。从各主要板块看,专用化学品、涂(颜)料制造和橡胶制品等利润保持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4%、8.1%和9.7%;农药制造利润持平;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利润同比降幅仍较大,为30.5%;合成材料制造利润同比下降7.0%;肥料制造和化学矿采选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8.0%和22.5%;煤化工产品制造利润同比降幅最大,达136.5%。

随着国内疫情缓解,石化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摆在企业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今年整体的效益。投资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提高企业收入的关键性因素,从下半年开始,预计会迎来比较大规模的增长,尤其是石化行业产品中对外依存度较高领域、科技创新领域、智能化领域、自动化领域、专用设备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及专用化学品领域等。

应对措施及政策建议

1.稳定情绪,重点突破

面对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稳定信心、恢复生产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内,针对疫情所暴露出的供应链薄弱环节,应整合更多科研资源和力量,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积极措施。对外,稳住跨国公司及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部、研发和设计等关键环节,稳住关乎产业链安全的核心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谨防这些企业撤离我国。

2.鼓励采购来源多样化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石化产业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石化供应链体系。但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供应链某些环节的薄弱性、被动性和关键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原则应该是石化供应链必须开始重视的。 

疫情可能会成为促使一些企业重新评估其供应链,或将通过建立更有弹性的供应链—给相同产品寻找更多的供应商—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但全球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形成与改变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今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很难被一次疫情所颠覆。供应链在全球分散布局的状况不可能彻底逆转,同时,跨国公司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抛弃现有的全球供应链而去重构一条全新且完整的供应链。

3.加快智能化建设

无人可用或因人不能开工是疫情期间工厂普遍存在的难题,而智能化是推动我国石化行业、石化供应链向高效、绿色、安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锻造高韧度石化供应链的前提。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发展,智慧能源成了加强能源供应链韧性的重要着力点。疫情过后,我国应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石油、天然气、化工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智能化改造,加强能源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提升石化行业智能化基础能力,提高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水平,推动自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并行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相应人才的培养和行业供给侧改革。

4.加强科技创新

石化行业供应链应紧紧围绕行业发展所需的重点领域,不断加强科技攻关,推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研发合作与协同,优化自身结构升级。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帮助企业对供应链中交易方式和参与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对相关的交易数据进行整合保存,形成线上的合同、支付、单证等完整记录,以证实贸易行为的真实性,提供丰富可信的贸易场景,有效解决供应链体系中多级供应商的信用、信息、真实等问题。

5.建设绿色通道

我国石化供应链应该建立一条完备的国内外应急保障绿色通道。列出重点行业的重点产品目录,在通关、检疫、运输物流、安防、人员配备、国际协调等全链条上进行特殊对待,开辟绿色应急空运、水运、海运、铁路运输及道路运输,建设保障交通干道和交通运输网络

提升应急储备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储备,完善国内外应急保障绿色系统。

6.优化营商环境

为了对冲疫情的影响,短期内有必要采取强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乃至行政化的手段。但是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仍要依靠市场经济机制来激励微观主体迸发出其内在活力和创造力,而政府要做的则是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维护广大从业企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治理水平,保障市场运行的公平公正,扩大改革开放的脚步,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程序,降低市场的人为干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

7.精准施策,稳外贸稳外资

2019年石化行业进出口总额达7222.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8%,其中出口总额2269.5亿美元,进口总额4952.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是石化行业供应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相关部门应该使用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外贸政策工具,扩大出口信贷投放,适度放宽承保和理赔条件;强化法律法规服务支援,协调帮助企业解决违约问题引起的外贸争端,加大力度稳外资,帮助外资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平等享受各地政府出台疫情后相关支持政策。

从地域上来看,要守住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基本盘。确保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成渝地区等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对畅通国内产业链循环、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尤其要力保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正常运转,以特殊时期的超常规举措,保障企业人员、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和主要设备供给,加快修补中断的运输物流,完善跨区域、跨部门协调对接机制。 

同时,还应加强同国际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协助解决可能会遭遇的接单难、履约难、国际物流不畅、贸易壁垒增多等问题,积极协调与其他国家港口、物流、海关、贸易、检验等供应链的流程协同,确保国际供应链不停顿、不断裂,保障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外资的稳定。

8.推动建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我国应该借助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的宝贵实践经验,建议一个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质量管理、追溯服务、金融服务、融资保障,发展融资租赁,保理业务,区块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服务水平,大力培育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研发设计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物流服务、分销执行、融资结算、商检报关等一体化服务。推动全球供应链安全治理,保障跨境供应链通畅,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海关协作磋商,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壁垒,确保跨境供应链通畅。

9.构建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

在疫情面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堪一击。我国应该主动积极推动全球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协同措施,构建基于全球突发应急事件的供应链应急体制和机制,建立国际法律制度,加强信息共享,构建全球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助力应急救援物资的全球协同调度,最终推动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建设。

另外,我国应该通过创新探索、完善自给自足、实施供应链的备选计划等方式,在传统石化供应链环节与战略性新兴环节领域,加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新供应链建设。积极发展应急供应链,重构突发事件应急供应链服务体系,健全应急供应链产能弹性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情景推演,推动企业在供应链技术、组织理念、流程、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应急变革能力。扶持领先企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优势企业对供应链的主导力和管控力,将我国优势长期稳定地嵌入到全球供应链体系中。

(作者为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