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能源企业巡礼 | “中伊丝路”盛开“米桑之花”

2023-10-18 11:43:37  浏览:729  作者:来源:中国电力报

“中伊丝路”

盛开“米桑之花”

中国海油伊拉克米桑油田群持续稳产每天30万桶

距伊拉克首都巴格达350公里外的米桑油田群,地处荒凉的沙漠地带,夏季最高气温近60摄氏度,是伊拉克环境最为艰苦的油田之一。

2010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与伊拉克签订为期20年的技术服务合同,使昔日未得到有效开发的米桑油田群渐焕生机。

如今,每天有20余万桶原油从这里输送到世界各地,米桑油田成功实现从日产8.8万桶到30万桶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伊拉克南部石油经济的“主力军”。

过往十三载,见证了攻坚克难只争“上产”的精诚合作,丈量着“以脚为尺”精细排雷的“敢为人先”,书写着携手开发重建油田的“交心交底”。

回望十三载,中伊合作双方的手越握越紧,终盼得大漠深处开出绚烂的石油之花。

“‘膏肓’老井焕新颜”

日产近9万桶到30万桶的跨越

上产30万桶,对于饱受战火洗礼、先前日产不足9万桶的米桑油田来说绝非易事。

创业艰难百战多。中海油伊拉克公司首先制定了详尽合理、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通过反复研究讨论,确定了上产30万桶的基本技术路线——抓好“基础产量”“新井产量”“措施产量”3个指标。

“基础产量是上产30万桶的重要产量,要管好井,注好水,把躺井扶起来,把老井管起来,创造高开井率,维持高生产时率!”中海油伊拉克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谢文胜说道。

米桑油田老井均为直井,单井产量有限。为尽快上产,须引入水平井技术,实现单井高产。然而,米桑油田盐膏层厚度约800米,埋深2000~3000米,压力超过50兆帕,此区块盐膏层作业被视为国际级难题。此外,这些老井历经战乱和“高龄”生产,地面设备均不同程度出现跑冒滴漏、阀门失灵、缺少备件等问题,井下则普遍存在出砂、结垢、管柱腐蚀乃至断裂等顽疾,如同病入膏肓的患者。

中海油伊拉克公司钻井部对此前作业进行充分总结,同时详细考察我国国内盐膏层作业技术,并在中国海油集团公司总部专家的支持下,不断完善钻井设计,决定啃啃这块“硬骨头”,在法奇油田钻下第一口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90天奋战,钻井作业结束,成功收获了25颗井壁旋转取心,收获率100%,为深入研究米桑油田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和“对症药方”。

而后十年,在中海油伊拉克公司不言弃的攻关下,米桑油田一口口老井获得新生,对于改善开发环境和贡献产量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通过系统治理和新技术应用,油田关停井总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且随着注采井网的逐渐完善,损失储量得以恢复,油田稳产基础得以夯实。

2022年6月,中海油伊拉克公司组织各部门召开“米桑油田30万桶百日冲锋大会”,为2022年10月31日实现日产30万桶奋斗目标,提出“基础产量靠治理、新增打井、单井产能靠手段”的方案。

在此后决战胜利的100多天里,为了系统性保证安全生产,米桑油田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工作策略,中方超前做,带动合作方共同推进,对于每一个产量所需处理的具体问题予以具体分析——

有的需要考虑井位优化,找到物性最好的位置进行布井;有的需要针对性地处理油田特有的碳酸岩层盐膏层;有的则需要重点检查检泵井和大修井,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换泵或老井处理、工艺流程优化……

就这样,以坚持、勤奋和汗水化作养料浇灌的“米桑之花”,终在2022年10月22日绽放——日产30.02万桶,提前9天实现了日产30万桶的年度目标。 

据统计,自2014年第一口水平井投产至今,米桑油田累计完钻并投产超过117口水平井,钻井成功率100%,水平井累计产油超过2.35亿桶。

“取油先要排雷”

13年累计完成排雷面积

约19765万平方米

米桑油田所在区域因地势起伏、油藏丰富,成为两伊战争期间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冲。为阻滞对方进攻,双方均布有密集的地雷阵。

官方资料显示,米桑省分布有20个雷区,其中约75%位于油田区域。米桑油田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法奇、布泽干3个油田,均有地雷和其他战争未爆物分布。油田区域的地雷不仅分布广,而且具有隐蔽性,有的深埋地里,有的落在井筒和井口旁,有的卡在废弃的油气装置中,这对油田生产开发作业带来巨大挑战。

要重振伊拉克石油工业,排雷是第一步。

13年前,对于初入米桑油田的海油人来说,排雷工作是个“陌生”的困难,无经验可循,加之当地没有雷区标识,排雷过程复杂且风险极高。

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虽然机械排雷速度快,但清除保证率只有八成左右,而人工排雷速度虽然慢,但清除效果更好。

在熟识当地地形向导的指引下,中海油伊拉克公司徒步丈量勘测油田基本地貌,邀请专业排雷公司进入,逐步摸清了雷区情况,确定了人工为主、机械为辅,机械清雷后再进行一次人工清雷的排雷思路。同时,与伊拉克环境部排雷委员会、商业排雷公司充分沟通合作,建立了“技术勘测—清雷作业—质量控制”的排雷流程,制定了适用于米桑现场排雷作业的HSE管理体系文件,统一了油田内排雷申请的坐标要求和地图标准,极大程度提升排雷质量。

除清扫“门前雷”外,中海油伊拉克公司还利用社区活动机会,积极对雷区周边居民进行安全宣传,发放安全提示彩页,得到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据统计,从2011年底开始正式排雷至今,总计完成总排雷面积约19765万平方米,相当于27681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为恢复油田群产能竖起了安全屏障。

13年来,中海油伊拉克公司所展现出的优秀排雷成果,赢得合作方的高度认可,多次受到伊拉克环境部和石油部等部门的表彰,并被伊拉克环境部排雷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22年,伊拉克环境部排雷委员会在写给中海油伊拉克公司的感谢信中提到,中海油伊拉克公司排雷工作已累计为政府节省财务成本约4500万美元,同时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表示了由衷的钦佩。伊拉克环境部排雷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说:“中海油展现出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伊拉克环境部排雷委员会眼中,你们的排雷队伍是最优秀的。”

“带来的远不止产量翻倍”

为当地创造约7000个就业岗位

“我的梦想就是成为像中海油兄弟一样优秀的安全工程师!自从进入米桑油田工作后,我的中国师傅把我当兄弟,毫无保留的指导我,让我快速成为‘老师傅’。”中海油伊拉克公司外籍雇员穆斯塔法·阿巴斯·拉希玛自豪地说。

由于战乱和长期不重视等原因,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是大多数伊拉克员工的共性。这一情况既影响油田生产效率,也构成了安全隐患。

自扎根米桑后,中海油便把当地雇员的素质水平提升作为重要任务,每年拿出500万美元TTS Fund资金用于本地人才培养,至今已累计培训达36.8万小时,覆盖近6000人次,受训学员分布在油田各个重要岗位,成为独当一面的“油田老兵”。

同时,米桑油田为伊拉克当地创造了约7000个就业岗位,本地化用工比率超过85%,这一比例在当地外资企业中名列前茅。

在为当地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就业率的同时,中海油伊拉克公司自2015年起共实施社会贡献项目15个,帮助社区改善道路交通、居民用水用电,与当地小学结下不解之缘,助力米桑省阿玛拉市迅速建成传染病医院……受到当地居民极高赞誉。

位于伊拉克米桑省中部的布泽干小学,成立于2005年,招生范围覆盖布泽干、阿布等周边村庄。目前学校共有6间教室、53名学生。

自2011年中海油伊拉克公司开始参与米桑油田开发起,见证了这所小学从无到有,从刚开始的硬件不足到现在教学设施完备。多年来,中海油伊拉克公司持续援助学校进行设备改善,修建了设施完备的厕所和篮球场,将电网和共享水处理设备引入学校,改善学校周边道路状况。每年,公司员工都会前往小学开展公益活动。

2023年3月,中海油伊拉克公司员工再次来到布泽干小学,为孩子们送去了文具、食品、足球等。同时,国际雇员Hossam用阿拉伯语组织知识竞赛。当问到“你们知道这个图案代表什么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CNOOC”("中国海油"英文缩写)。活动结束,孩子们纷纷开心地与代表团成员握手拥抱。这一刻,虽语言不通,但心灵互通,他们用行动表达着心中的感谢:WE LOVE CNOOC!WE LOVE CHINA!

“中国企业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产量倍增。”13年来,这样的声音无数次回响在“米桑之花”开在的地方……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