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对供应商,究竟怎么样?

2024-01-04 09:55:51  浏览:558  作者:来源: 供应链管理实践者

网上有很多文章,谈到苹果对待供应商如何如何,大抵是负面的居多,也经常有人向我求证。我没有在苹果工作过,也跟苹果没什么商业关系,这里纯粹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基于我在硅谷20年来的所见所闻,以及硅谷顶尖高科技企业在供应商、供应链管理上的普遍实践,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问题1:苹果吃肉,供应商喝汤。苹果给供应商的利润真的薄如刀片吗?




有位记者问我这个问题,我就给她打了个比方:假定您写篇详实的报告,前后花了几周的时间做调研,熬了好多灯油,现在稿子写出来了,我帮您敲到计算机里(往前走个二十年,街道上的打字服务多得是)。如果这报告值10000元,您愿意给我支付多少钱?100块钱估计已经够好了。




这世上的确是有人在吃肉,但那是因为他们干的是吃肉的事;有人喝汤有人啃骨头,因为他们的价值也只有喝汤啃骨头的份。苹果是赚了大头的大头,但那是数万优秀工程师辛勤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哪个政府给予的特权,有什么不公平呢?前些年,房地产大亨们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在吃肉,施工企业连汤都没得喝呢,咋就没人拿这做说事呢?




是的,苹果的很多供应商的利润率是相当低,有的甚至亏本。但我们不能一看到这个,就把账算到苹果头上。就拿2021年来说,台积电的最大客户是苹果,26%的营收来自苹果,但净利润率却高达37.5%(看清楚了,是净利润,不是毛利);苹果也是高通的两个最大客户之一,而高通的净利润率也有近27个百分点。为什么台积电、高通也在吃肉,甚至比苹果还吃得多(苹果净利润为26%)?这在于他们的价值:在最顶尖的芯片领域,没人做得比台积电和高通更好;苹果的手机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芯片好。




利润薄如刀片的主要是代工企业。代工行业增值有限,利润能高到哪里去?但也并不是说苹果的代工商就更糟糕。比如富士康给苹果代工,虽说“利润薄如刀片”,2021年也有4.6个点的净利。那全球第二大的代工商伟创力呢,没多少业务来自苹果,为什么同年只赚2.5个点呢?给苹果代工不赚钱,那给小米代工呢?雷军高调地说过,小米的综合硬件净利润不超过5%(多么伟大的情怀啊),那小米的代工商应该赚很多才对吧?作为小米手机的主要代工商,富智康2021年的净利润是0.7%,当然这比2020年亏本要好多了。




知己者不怨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得到的就是你应得的。企业要改变在供应链上的地位,获得更高的回报,必须得提高自身能力,做更高附加值的事情才行。




问题2:苹果对供应商的要求很高,而且不讲情面,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果断换人。的确是这样吗?




我想问的是,您的手机过热、过慢、死机,屏幕破损的话,您会给苹果、OPPO、小米这些企业讲情面吗?高要求有什么错吗?要做出那么好的产品,我们就得高要求。在很多关键零部件上,手机厂商们用的都是同样的供应商,为什么苹果的产品毫无瑕疵,而别的公司就经常出问题呢?还不是因为苹果的要求高,质量更好(当然苹果也付更高的价格)。




对于优秀的供应商来说,顶级客户的高要求不是问题——那正是优质供应商脱颖而出的机会;真正难对付的是那些劣质竞争对手们搞关系,不正当竞争。这就跟公司里,优秀的员工并不担心工作有多难,有几个人因为工作而累死?真正让人白了头的是公司政治。这也是众多硅谷企业的特点:供应商干好活儿就行了,用不着在“人情”“关系”上下功夫。我在硅谷管供应商的时候,供应商从来不用讨好我,因为他们知道那没用;是骡子是马,绩效上见分晓。这也是跟顶级客户合作的好处:简单。




顶级的供应商也是在高要求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跟苹果这样的顶级客户合作,为了达到那些严酷的要求,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但也练就一身好本领,成为他们进入更多领域,打入更多客户的名片。可以说,苹果提升了多个行业的水平,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企业能比拟,而中国供应商可以说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乔布斯不做慈善,苹果不讲情面。一个企业,做出那么多伟大的产品,让十亿计的消费者满意,给股东顶级的回报,给员工优厚的报酬和发展机会,根本原因是他们是实干者,而不是“说了就等于做了”。钢铁侠马斯克曾经调侃,你看那么多的巨无霸们,上次开发出一个好产品,都是什么年月的事呢?而苹果呢,体量这么大,却每年都在推出顶级的产品,十年如一日地引领行业,离不开他们十年如一日的高要求,不光是对供应商,而且是对自己。




不讲情面,并不意味着供应商能做就做,不能做就立马换人。跟那些优秀的硅谷企业一样,苹果对关键供应商与其说是轻选择、重淘汰,不如说是重选择、轻淘汰。要跟苹果这样的企业做生意,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不管是生产、质量、工艺还是技术,都得满足特定的要求,否则要有相应的改善计划。一旦供应商证明是众多同行中的佼佼者,苹果这样的企业会通过后续的管理来持续改进,而不是为了最后五分钱,动不动就淘汰供应商,从头来过。




在电子产品行业,关键供应商的更换是个长周期过程,动辄以年为单位。像欧菲光这样的企业,看上去是突然被苹果淘汰,其实不过是我们突然知道罢了:像镜头、芯片这样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布局往往得提前一年两年甚至数年;从没有入选苹果的下一代产品开始,欧菲光就已经出局了。所以这些关键的供应商替换,我们外人知道的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




貌似绝情,其实在苹果这样企业的高要求下,供应商要么与时俱进,要么沉舟侧畔,没有别的选择。毕竟,苹果更换供应商,更多的是基于技术、工艺和质量,这比那些因为拿不到供应商最后五分钱而动辄淘汰的公司来说,不知要好多少倍了。




问题3:很多供应商向越南、印度转厂,是否跟苹果有很大关系?




制造业,特别是大批量制造业的转移不是新闻。几十年前,制造中心从北美转到东南亚,然后从东南亚转到中国大陆,现在向越南、印度等更低成本地区转移。每一次的产业转移,在转出国都会成为政治性的话题。就拿当年的美国来说,人们对“外包”是如此敏感,甚至找别的词来代替,但都没法阻止产业转移。




苹果供应链在不同国家的布局,也不用过分政治化。对于苹果来说,只有40%左右的营收来自美国,他们也不靠美国政府的合同赚钱,你说能有多大动力做美国政客们的马前卒,跟别的国家过不去?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当然也会考虑到投资环境、国际政治,但用不着过分解读。这就如我问您,附近的小区开了个新饭馆,物美价廉,老板也和气,您还会去楼下那个小饭馆,看老板娘的脸色吗?




对于中国来说,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并非什么坏事。想想看,谁还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生产线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接受噪音、高温、灰尘的洗礼?这也逼迫我们的企业产业升级,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要走的总是要走的,而且是应该走的。即便留住,或者回来,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就拿美国来说,一直在叫嚷着制造业回流,但真正回来后,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做那些低收入的工作呢?富士康要逆天命,实现特朗普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威斯康辛州投资百亿美元建厂,最后还不是步履蹒跚,层层缩水,雷声大雨点小。




苹果作为全球的顶尖企业,在制造业的流动上扮演关键角色,甚至是领导角色。因为只有苹果这样的大企业,才有资源率先行动,也获取先发优势。我不认为苹果这样的企业做错了什么。作为中国供应商,跟随顶尖客户推进业务到全球,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获取最大回报,也是不错的选择。这就如当年美国制造业外流,美国供应商到东南亚、中国大陆设厂的一样。




当然,我们今天谈起越南、印度,就跟二三十年前香港、台湾谈起大陆一样。越南、印度是没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员工的训练也不好,配套行业也非常薄弱。莫笑少年穷。不要忘了,三十多年前摩托罗拉刚到中国,连做个手提纸袋,都得手把手地教本地供应商。这也是全球寻源的挑战:一个地区的供应商价格太高了,就到成本更低的地区,那里的供应商价格很好,但质量不好;等到这个地区供应商的质量好了,价格就不好了,于是就到下一个低成本地区,开始新的轮回。




来的要来,走的要走,都是自然规律。同样半瓶水,有的人看到的是半空,我更希望你看到的是半满。总体来说,跟苹果这样的客户合作是个幸运的。苹果的技术在逐年迭代,供应商只要能够保持同步,业务就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利润即便不高,也是有的赚。想想看,名企很多,有多少是昙花一现。就手机来说,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黑莓、HTC,还不要说日本的那些,各领风骚没几年。如果供应商在他们的船上,还不早都一并成了历史。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