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疫情下油公司要做好长期市场规划

2020-05-06 11:32:57  浏览:1759  作者:管理员

编者按:

2020年4月28日,石油观察、石油观察智库联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首次成功推出直播《石油观察空中会》。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海油原总经理、党组书记,现为长江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大企业治理与创新中心研究员傅成玉老师第1期开播,他为能源行业广大同仁分享了《疫情与油》为主题的研究与思考成果。

11.jpg



疫情对石油及能源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

一是国际社会将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

一是清洁化、去(低)碳化、数字化是未来方向

傅老师认为,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历史。此次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影响长远而深刻,对能源行业的影响同样深远。

疫情对石油及能源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国际社会将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疫情下,国际社会意识到新冠病毒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敌人,它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国家、组织、个人可以应对的,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同样,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共同挑战。各国将会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预见,各国政府将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标准和更严格的监管,以打造一个不产生重大疫情的生存环境来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中国也会更加突出打造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习主席提出的”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生态文明”的理念本质上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共同价值观和人类共同的一项道德标准,也必将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相信疫情后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准会进一步提高,监管会进一步的加严。这必然要求企业管理标准要更高,要严于国家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些变化对石油行业和能源行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清洁化,二去(低)碳化,三数字化。

清洁化是指国际社会将在交通领域加快“去石油化”。一是未来的汽、柴油,航空煤油的标准会进一步升级。中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执行国六标准,很快将会在其他重要城市推开。相信今后还会推行国七等更高标准。二是推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汽车发展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欧盟在交通领域制定的2035年淘汰燃油车的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中国也必将开启这一进程。未来燃油汽车将逐渐退出市场,石油将更多应用于石油化工方面。

去(低)碳化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手段。去碳化或低碳减化的推行将带来碳排查、碳治理领域大量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将推动碳治理工程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国的技术装备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领域。同时,又可以推动碳审计,碳排查等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要加强碳减排、碳治理的工作,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标准并以此开拓国际市场,引领国际绿色低碳发展潮流。

数字化是指石油行业,能源行业要打造企业的数字生态,用企业的数字生态来替代传统的发展方式。具体的讲就是把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制造建设成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把企业的生产计划,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对客户、供应商、承包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的管理纳入到数字平台进行数字化管理。大企业的数字化平台还可以办成开放性的平台为其他任何可以上此平台的企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打造企业数字化生态,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的深刻改革。需要打造新的游戏规则、职能再造、流程重塑和组织改革。这是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后疫情下的中国企业要着眼于未来,坚持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合作共赢是对抗美国打压的最有效“武器”

后疫情时期,中国企业面对的国际经营环境将更加艰难。美国会更加疯狂的遏制、打压中国企业。美国极其随从国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等各个领域将对中国进行全面发难。在海外市场,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其国际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都会越发的艰难。

从世界角度看,全球将面临一个“去全球化”的过程。“去全球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涉及“去中国化”的问题。尽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全力推进去全球化,甚至去中国化,但是他们毕竟力不从心。旧的全球化在某种形式上会得到遏制,新形式的全球化还会继续演进。“去中国化”最终也只能是个美丽的”理想”。

由于前一轮“全球化”矛盾的长期积累,去”全球化”会成为一个浪潮,“去中国化”会成为一种时髦。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都不会成功的。在西方民主自由世界里,无论民粹主义政治家们有多么宏大的抱负,真正起支配作用的始终是资本的力量。一个是金融资本,一个是产业资本即跨国公司。资本的属性,资本的力量,要求和推动全球一体化。这是民粹主义政治家无法改变的资本主义内生源动力。资本追求的是利润,哪里能赚钱就到哪去。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并且还在快速成长的市场,只要能赚钱,这些资本还是要来的,真正做到“去中国化”是不太可能的,同样,彻底制止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应该看到前方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时刻保持清醒,更加小心谨慎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国企业无论是开辟国际市场,还是做“一带一路”项目,都要着眼于未来,坚持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合作共赢是对抗美国打压的最有效的“武器”。要特别提醒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美国FBI每天都在盯着中国在海外的企业。他们会不断地收集和汇总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不规范行为,到一定时候就会对中国企业发难。所以,中国企业要全面注意企业形象的培养,塑造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很重要。

不能把对油市“抄底”作为战略,而是要做较长的市场规划

关于疫情对石油市场的冲击产生的风险问题,傅老师认为,之所以当前油价下跌到历史上罕见的价格水平并还在不断下跌,其主要原因是疫情迅速发展,使对石油的需求大幅下降,也给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疫情对石油的冲击不会是长期的,但对石油需求恢复和价格影响将是较长时期而且深刻的。低油价可能会维持1到3年的时间。所谓低油价,是指市场价格在石油公司全成本上下波动的价格。从目前情况看,这种低油价还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所以不能把对油市“抄底”作为战略,而是要做较长的市场规划。石油公司从事期货和对冲业务的部门要以保成本为目的,而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当前中国国内石油开采成本除了中海油大都在50美元/桶左右。进口原油低于40美元/桶,相对国内油价具有经济效益。炼化企业在安全环保条件下重点应放在提高产出率上,产出率高于国际同行水平,就是我们的竞争力。

另外,对于从一月份到现在国内油品市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对于下游如何来应对这种需求结构上的变化问题,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分析。

因为需求缩减的影响,疫情对上游公司冲击最大,炼化和下游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回顾2014-2016年“低油价”期间,各国石油公司连续多年每年削减了20%的资本开支,然而全球的产量并没有降低,其主要原因就是降低了成本。国际石油公司每桶原油成本平均降了不止10美元,但是中国石油公司除中海油外总体上成本下降较少。当前为了提升我们石油企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在降成本方面坚持发力。

成品油方面。由于一季度使用的是去年12月进口高价油,而且春节期间人们出行减少加之疫情的爆发必然导致油品市场需求的萎缩,石油公司出现大幅度亏损。二季度仍然可能出现亏损。因为二季度销售的仍然是用高价进口油炼制的成品油,从而导致成本递延。而我们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则是根据国际原油价变化进行调整。所以一二季度,石油公司会出现亏损。未来复工复产正常化后,开始使用新进口的低价原油,亏损状况会得到改观。

目前中国化工产品市场有国内生产的化工产品而言总体上是“不过剩”的,我国进口大宗化工品的总量很大。同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化工品消费市场,我国人均化工品消费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化工品消费水平低很多。某些产品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暂时性过剩,但是总体不过剩。所以经过未来的调整和市场的增长,未来化工品市场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