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与我国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4-04-11 08:41:34  浏览:643  作者:管理员

■中国工业报社中工智库首席专家 通振远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各种观点和意见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渠道上迅速传播和交流,形成了一种热烈、积极的言论氛围。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文件更是频出。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形态,涉及领域广泛、技术含量高,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知识密集型、精细化和个性化、绿色可持续等特点,它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对传统产业链的组织方式、价值创造和协同作用带来深远影响。

一、新质生产力在我国发展演进情况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我国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积极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根据国内学者最新研究成果,新质生产力至少涵盖科技创新、数字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可以将新质生产力细化量化为具体的指标数据。(见表1。)最近十多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

表1 我国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与我国产业链协同发展

资料来源:卢江,郭子昂,王煜萍.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2024-03-21]。

如果从数据上看,我国平均新质生产力水平并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0年,我国新质生产力才163.08,最高升至2016年的213.62,之后直到2022年,基本上处于滞涨状态。(见图1。)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与我国产业链协同发展

图1 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数据来源:全国各省统计年鉴整理)

如果从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看,2022年,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和上海六省市的新质生产值为820.127、740.484、436.438、432.531、409.633和409.144,分别位居全国前六名。其中,省域之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距也较大,广东是上海的2倍还多,更是西藏的28倍多。(见表2。)基于此,从全国各省新质生产力数据上可以得到一个基本规律:区域新质生产力的高低与其经济发达的程度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关系。

表2 2022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前六名和后六名的省市名单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与我国产业链协同发展

数据来源:全国各省统计年鉴整理

从产业领域和技术创新上看,我国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很好。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快速崛起。信息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智能制造、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智能制造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灵活性,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物联网通过传感器、连接设备、云平台等技术实现对物理设备、产品、产业链等实时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信息的全面互联和共享,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云计算技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计算服务和存储资源,为企业提供了灵活、可扩展、高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降低了信息技术投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大数据技术利用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帮助企业从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优化生产流程、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实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化任务,为企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和智能服务。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取得了巨大成功,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强大动力。2022年,全国集成电路产量为3254.550亿块,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07万亿个,电信业务量为1.73万亿元,全国电子商务销售额高达30.140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108031.378万亿元。(见表3。)

表3 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情况(部分)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与我国产业链协同发展

数据来源:全国各省统计年鉴整理

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增加,成果丰硕,人才充盈。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级科技项目的实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以及研发费用的扣除等政策措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新技术、新模式方面进行研发和推广,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2022年,仅全国规上工业企业产业创新经费高达1.93万亿元,相对2010年的0.473万亿元,增加了4倍多。2022年全国授权专利数为418.2178万个,高技术产业业务收入高达8.17578万亿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我国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研发全时当量很大。据统计,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人员全时当量为421.2790万小时。(见表4。)

表4 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投入产出情况(部分)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与我国产业链协同发展

数据来源:全国各省统计年鉴整理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对传统产业链的影响非常大,在供给侧、生产侧、需求侧、创新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等各环节的升级和变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供给侧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平台,优化了供应链管理,打破了传统产业链的信息壁垒,实现了供应链的透明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实时沟通和协同,提高了供给侧效率和灵活性,能够迅速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可以更好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供应商选择,通过智能物流、预测性维护等技术,可以更好地优化货物运输、库存管理等环节,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成本和时间的节约,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生产侧方面。相比传统手工生产模式,新质生产力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实现了生产计划的优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设备的智能维护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了灵活生产,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需求侧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了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渠道更丰富,可以快捷地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购买,享受个性化定制服务;企业借助新质生产力可以直接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实现了对需求的精准洞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品牌忠诚度和市场份额。

创新侧方面。新质生产力重塑了产业价值链,强调知识和创新的驱动。价值链从传统的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等更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创新的蓬勃发展,在创新侧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实现了生产数字化、设备智能化、产业链优化、数据驱动决策和协同创新与合作等多方面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动了传统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反应速度,使整个产业链更加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重塑,更是对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的全面优化和升级。

数字化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更加深入。通过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技术,生产数据可以实时监控、分析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智能化生产设备。智能机器和设备的应用让生产线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可以根据订单需求自主调整生产计划,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灵活性。

产业链智能化优化。新质生产力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生产线上各种设备的互联互通,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和优化生产管理。这种数据驱动的生产运营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监控生产过程、发现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节约。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决策,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协同创新与合作。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合作。跨界合作、联盟组建、共享平台等形式不断涌现,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业链向前发展。传统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横向合作和开放创新,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共赢。

(三)新质生产力重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设计阶段到制造、销售、使用和报废,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寿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和优化用户体验,促进创新,推动产业链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全生命周期管理。新质生产力赋予产品设计更多创新元素,如虚拟设计、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验证设计方案,减少设计缺陷,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并使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智能制造技术的普及让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数字化,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实时监控和优化,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提高,同时可以按需生产,减少浪费。新质生产力使得企业更深度地了解用户需求,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体验,促进品牌忠诚度。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远程监控设备,企业可以实时监测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状态,进行预测性维护,延长产品寿命,提升用户体验。新质生产力也推动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发展,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再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降低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新质生产力通过自动化、机器学习和智能化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效运作。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帮助企业更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优化产业链和仓储物流,降低库存成本,从而提高整体效率。自动化生产设备可以替代传统的人力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错误率、增加产量。通过减少人工劳动、提高生产线效率和优化物流系统,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通过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系统和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更为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改善和优化用户体验。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多个性化定制的机会,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的应用,也可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体验。促进了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革命和经济变革之间存在周期性的耦合,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没能同步跟进。

在“新技术诞生-关键生产要素变迁-基础设施、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制度框架等适应性改变-社会经济变革”的路径下,新质生产力变革下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变革之间存在周期性的耦合,对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产业链环节薄弱。某些产业链中的环节较为薄弱,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制约了整个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部分地区或行业的研发实力不足,缺乏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创新机构,研发环节薄弱,导致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受限。一些地区或者企业在面临技术更新、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制造环节薄弱,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快速迭代和灵活生产的需求。某些地区或者产业的产业链体系不完善,原材料供应、零部件供应、物流配送等方面存在不畅和断档现象,产业链环节薄弱,影响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部分企业在市场营销、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不足,营销环节薄弱,制约了新质生产力产品的推广和营销。

品质监管和溯源难题。在产业链融合发展过程中,产品品质监管和溯源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链整合。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兴产品可能涉及新的品质监管标准和技术指标,传统的产品监管体系可能无法完全适应这些新要求,产品品质监管不足。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一些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信息无法被充分了解,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难以获取完整可靠的产品信息。一些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可能涉及多个环节、多个地区的生产制造,溯源难度较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难迅速确定责任和解决问题。新质生产力往往依赖于技术创新,而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但在一些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困难,呈现知识产权保护困境。

政策和法规不完善。由于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属于新兴领域,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相对滞后或不完善,影响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步伐。新质生产力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这些新兴领域的监管和规范尚不够完善,领域界定不清晰,缺乏明确的边界和规则。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备,导致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技术标准缺失,制约了不同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通常涉及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但是现有的政策和法规对于跨界合作的监管及激励机制标准化不够健全,跨界合作障碍制约了企业间的合作。在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但是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在新技术、新模式领域的适用存在一定滞后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无法有效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和保护问题。

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等没能进行适应性改变。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但在一些领域中,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中,技术应用不足,很多企业仍然使用过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未能充分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甚至,传统制造业中的一些企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缺乏推动技术更新的动力和意识,使得新质生产力难以在整个产业链中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导致产业链协同发展受到了制约。在新质生产力传导下,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等要进行适应性改变,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

现有基础设施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新技术的作用下发生变革,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在融合过程中,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支持,现有的基础设施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和业务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速稳定的信息网络支持,然而部分地区的信息网络不完善,互联网接入速度、带宽以及覆盖范围还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的研发环境和平台支持,包括实验室、科研机构、孵化器等,然而,一些地区研发创新平台不足,存在研发力量不足、科研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新质生产力涉及的产品交付、物流配送等需要高效便捷的物流系统支持,但部分地区的物流设施和配送网络滞后,制约了新型生产力产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不同,对环境保护要求更高,但现有基础设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环保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二)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现象严重,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面临挑战,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制约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中一大难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会加剧城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造成信息获取和利用的不平等。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信息流动不畅、信息获取不均衡,导致各方往往处于信息的被动接收状态,难以做出准确决策和有效协作。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准确、信息滞后等问题,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和质量。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信息扭曲,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度,甚至引发利益纠纷,严重影响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顺利进行。此外,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数据滥用和算法歧视的现象,导致社会不公平。

数据共享、安全性和隐私问题。新质生产力将数据视为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化生产方式的推广,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链融合需要各环节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但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数据泄露、信息监控等威胁,个人数据安全和隐私面临挑战。

知识产权保护。新质生产力涉及多种技术的交叉应用和融合,导致知识产权边界模糊,不同技术之间的知识产权归属关系复杂,难以明确界定和保护。新质生产力的研发和创新常常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风险,知识产权不受到有效保护时,企业和研发机构可能因为技术被侵权而蒙受损失,影响对创新的积极性。新兴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使得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了新的挑战,而法律法规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法律法规滞后,无法有效覆盖这些新形式和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涉及的跨国合作日益增多,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产生跨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可能性增加。在产业链融合的过程中,涉及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可能存在知识产权纠纷,如侵权抄袭、技术转移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将阻碍创新和合作的积极性,降低协同发展的预期。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标准多元化,跨界合作与融合依然存在一定的阻力。

技术标准的多元化对协同发展的影响较大。在产业链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环节和企业存在着各自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技术标准不一,不同产业链中使用的技术标准可能不完全一致,导致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技术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方面的问题。不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得不同环节之间的对接和衔接变得困难,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和生产流程不畅,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稳定性。技术标准的多元化也增加了产品开发与生产的难度,因为在不同的环节和市场中,需要满足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会增加成本并降低产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技术标准的多元化也使得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沟通、协调和整合各方的要求和标准。

跨界合作融合不足,组织协同难度大。产业链融合发展需要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但跨界合作和文化融合仍存在阻碍和挑战。由于参与产业链的各方利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组织之间协同往往面临一定困难。产业链各环节缺乏有效的创新协作机制,限制了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不同产业链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流通受阻,影响了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进程。产业链融合发展需要各方资源的充分整合,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然而,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可能会受到利益分配、管理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由于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地位和实力存在差异,导致在合作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和平衡。一些强势的节点往往可以主导着整个产业链,获取更多的利润和资源,而弱势节点则可能面临着利益被挤压的风险。这种不均衡的利益分配局面不仅不利于产业链的稳定发展,也容易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与失衡。同时,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中,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方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往往存在合作障碍,互相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导致了合作效率低下和决策失误。而且,由于产业链条的复杂性,涉及的企业、部门和利益相关方众多,常常缺乏一个统一的合作机制,导致协同发展受阻。

(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环保、资源节约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挑战。

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际操作的矛盾。在追求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传统生产模式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损害,比如废弃物处理不当、能源消耗过度等。尽管企业和组织普遍提倡可持续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利润、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可持续发展目标难以有效实施。一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可能也面临成本考量问题,对于新技术投入和改造不愿意承担过大的成本,导致可持续发展理念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一些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能源消耗增加、电子废物增多等。

(五)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和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投入,但目前金融体系对于新质生产力相关投资的支持尚不够充分,存在资金和投资瓶颈。

产业链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资金来源分散、风险高等因素,往往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由于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技术、颠覆性创新等因素,通常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传统金融机构对高风险项目的支持度较低,缺乏对新兴产业、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信心,风险偏好不足。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面临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题,而资本市场的配套制度和渠道不够成熟,私募融资、股权融资等途径受到限制,无法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少地区存在着投融资环境不够活跃、政策不够支持、市场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投融资环境不够活跃,制约了金融机构为新质生产力领域提供有效支持的能力。

(六)全球经济波动、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风险等偶发性全球供应链风险对产业链的稳定运作带来较大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发展还面临地缘政治、全球经济波动、贸易纠纷和制裁措施等风险,跨国供应链受到冲击,产业链协同发展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等问题可能导致产业链中的供应链中断、贸易关系紧张,对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和协同发展造成影响。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疫情暴发等公共卫生事件,都有可能导致产业链中的生产中断、物流受阻,增加产品交付风险和生产成本。产业链协同发展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而新的技术突破、技术安全隐患、网络攻击等技术风险都可能对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带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汇率变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都会对产业链的资金链、成本和盈利带来不确定性。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问题可能导致资源短缺、能源成本上升,对产业链中的原材料供应、能源消耗、产品设计等方面造成挑战。

四、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整合路径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协同。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双方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产业链升级和转型,促使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加强协同合作,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企业应积极应用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链中发挥协同作用,凝聚共识,共同发展。

(一)创新驱动,新业态孵化助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鼓励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打破传统行业壁垒,鼓励不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推动新型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支持孵化创新型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方面支持,引导和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增加对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工厂、物联网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扶持力度。孵化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为产业链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整个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优化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中各环节协同作战,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享。优化生产过程、优化产业链管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协同。推动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二)建立共享平台,破解资金难题,助力产业链发展。

构建产业链上的共享平台,包括共享设计平台、共享制造平台、共享仓储及物流平台、共享人力资源等,促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经验沉淀。加强企业协同合作,引导企业加强利益共同体意识,组建产业链联盟、技术联盟、供应链联盟等组织形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全要素的协同优化。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产业链联盟,推动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和风险挑战。不断的技术交流也有利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促进全行业的协同进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完善金融服务,建立面向新质生产力行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阶段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工具,探索并推广新型金融工具,如股权众筹、创业板、科创板等,丰富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更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政策,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更多税收优惠、补贴支持等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支持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投资。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共担风险的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对新质生产力投资的信心,并降低投资风险。

(三)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寻求更广泛的市场、资源和合作伙伴。统筹国内外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国际协同发展。加强对新型生产力和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四)风险管控,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

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分散风险,避免对某一地区或企业的过度依赖,提高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强化供应链管理,加强供应链透明度、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减少突发事件对产业链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克服供应链中的技术风险,提高生产线的快速调整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等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加强跨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国际互信与合作,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挑战。

五、未来发展建议

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更好地协同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制定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兴技术领域的监管责任和法规标准,促进新质生产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技术标准、促进跨界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综合措施,为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支持。

促进跨界合作,为跨界合作设立鼓励政策,简化相关手续和程序,降低跨界合作的障碍,鼓励企业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针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制定技术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新质生产力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合作,增强国内外产业链的互操作性。

二是开放创新与合作。

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区等平台,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

建立信息平台,促进产业链各环节间的信息共享和透明度,提升全产业链的反应速度和整体效率。发展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体系,推动各方在技术上更好地协同,降低因技术不兼容而带来的交流和合作成本。建立常态化、高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各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和理解,为共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探索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激励各参与方积极参与协同发展,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协同发展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经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生产方式和产业链方式转型升级。

深化产业链合作,鼓励各方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拓展。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演进需要与其他领域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进行有效融合。促进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的共享,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技术的互补和创新的协同效应。通过开展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市场拓展等合作模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吸引优秀的创新资源和人才,拓宽市场和技术合作渠道,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积极响应国际贸易政策变化,拓展新的市场机遇,降低全球供应链风险对本土经济的影响。产业链中的企业可以建设开放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各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整体创新与发展。

三是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新质生产力往往依赖于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产业链中的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引入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而适应未来生产力的要求。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推动技术创新的突破。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创新意识,为新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确保产业链各方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资源。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研发创新,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四是风险管理与政策支持。

新质生产力的演进可能伴随着风险和挑战,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产业链稳定可靠。产业链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身战略,加强各方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以适应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支持,提供相关的政策倾斜和配套措施,鼓励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水平,推动产业链的更高质量发展。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