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资讯网站首页新闻资讯
【能源地理】哈萨克斯坦:“能源宝库”风光新
深居内陆,亦有风光“海洋”——哈萨克斯坦正利用丰厚的风光资源,推进绿色转型,打造可再生能源发展区域中心。
文/宋炳茹
世界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因为远离海洋,水汽难至,这里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少于农耕所需的400毫米,以山地、草原和荒漠为主。从高峻的天山山脉到低于海平面数十米的低地,这里的地理环境迥异,族群相隔遥远。在历史的风云激荡中,许多民族都曾在这片草原大漠上生活过,因此,人口约2003万的哈萨克斯坦有着131个民族。无论族群与信仰多么不同,在哈萨克斯坦的多数城镇,都不难看到金鹰、骏马以及披甲执锐的金人雕塑,这些游牧民族的象征同样出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国旗与国徽中,成为国民文化心理上最大的公约数。
>>哈萨克斯坦旧都阿拉木图三面环山,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天山白雪皑皑,山峰上的白雪终年不化。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放牧、转场,像风一样过着流动不居的游牧生活。直到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他们垦荒种植,发展农业,接着是无数的“磕头机”结队而来,抽出地下的石油,建立起现代化的城市,改变了这片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形态。
近十年,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生长出大片的太阳能光伏板与风电场。这个国家正在利用优厚的风光资源,推进新能源转型,竞逐新能源赛道,为经济多元化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可能。
01、亦牧亦商草原之国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国土面积27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国家之一。寒冷少雨的草原大漠,农业时代的大帝国统治难以顾及,因此这里成为避难者天然的家园。塞人、月氏、乌孙、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部族来来去去,相互融合,突厥语中的“哈萨克”既描绘了“避难者”“逃亡者”,也体现了“自由之民”的自我体认与赞颂。他们骑着骏马,放牧牛羊,以广阔的天地为家,随草原的荣衰流动,因此早期的哈萨克斯坦较少有定居遗迹和文字记录。但发掘于伊赛克河岸的国宝“金人”表明,公元前5~6世纪,这片土地上已有灿烂的游牧文明。而数千年来的游牧者在峡谷草原上遗留的岩画,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曾有的梦想与激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这片土地上游牧部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为这个包容开放的游牧民族注入了商贸基因。公元前139年,为联合哈萨克人的先祖之一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中国西汉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其后,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位于丝绸之路核心地带的哈萨克斯坦逐渐因商贸而繁荣,慢慢形成了有人定居的城镇,哈萨克斯坦的故都、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就是丝绸之路上繁忙的贸易中心,大量丝绸、香料和黄金等货物在此交换,肤色、语言和服饰各不相同的商人汇集于此,形成了多元而繁荣的都市。为保护贸易,汉朝和唐朝也曾在哈萨克斯坦东部设置都护府,哈萨克斯坦的七河流域,至今仍不乏中式风格与中西合璧的建筑。
02、“一带一路”首倡之地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不仅山水相依,更是血脉相连。其祖先的一部分就来自阿尔泰山与蒙古高原。20世纪初,因躲避战乱和饥荒等原因,数以百万计的哈萨克人东迁,进入我国新疆、甘肃地区,后逐渐成为中华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哈两国人民相识相知,感情深厚,有着很好的社会基础。
地域辽阔的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称,其已探明总的石油储量为100亿吨,煤储量为39.4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8万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还是最大的铀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铀资源国,生产量占全球总量的45%,已探明的铀矿储量约为15万吨。另外,其铜、铅、锌、金、银、铬、锰、铁等矿产也十分丰富。苏联时期,基于优良的矿产资源,哈萨克斯坦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在能源产业的支持下,其农业灌溉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水平也获得较大提升,但轻工业生产相对欠缺。独立以后,作为全球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渴求稳定的商品出海通道,也需要在资源上与中国互通有无。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一倡议获得哈萨克斯坦方面的热烈欢迎。
十年来,双方的经贸、人文合作取得了丰硕进展,实现了实打实的“双赢”。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国际运输走廊、“霍尔果斯—东大门”无水港等基础设施项目让新丝路有了更多硬连接,提速了哈萨克斯坦的公路和铁路建设,哈萨克斯坦的产品拥有了扬帆远航的出海口,中国制造也有了顺畅的向西陆上通道。由于产能互补性强,双方贸易量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稳居哈萨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地位。
03、中哈能源转型合作
在中哈双方的合作中,能源产业的互补尤为鲜明。作为油气大国,哈萨克斯坦通过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等渠道向中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和天然气。近年来,由于火电生产和消费中心相隔遥远、能源资源配置不到位、电网和发电设施老化等,产煤大国哈萨克斯坦面临电力供应不足的难题,需要进口大量电力,以补充缺口。
作为一个内陆国,哈萨克斯坦的草原生态也比较脆弱,继续发展火力发电将使其环境持续承压,因此该国制定了2060年“碳中和”目标,决心利用草原大漠上丰富的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但苦于本国资金与技术不足,其渴望外部助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为哈萨克斯坦带来了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一批优质新能源合作项目成功落地运营,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
哈萨克斯坦的风力发电潜能高达每年9200亿千瓦时,且富能区域接近负荷中心。2021年,由中哈共同投资、中国企业承建的扎纳塔斯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每年发电约3.5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这一中亚最大风电场纪录很快被同样由中国国家电投建设的阿克莫拉风电项目群刷新。如今,距离首都阿斯塔纳仅50千米的阿克莫拉风电项目群已拔地而起,每年可为当地供应绿色电力8.43亿千瓦时。
由一家年轻的中国企业寰泰能源投资建设的阿拉木图州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是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之一,项目于2019年9月并网后,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家乘着中欧班列出征中亚的公司再接再厉,在哈国投资建设的6个新能源项目已全部列入“中哈产能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占据了该国30%的市场份额。
既乘风而上,亦不弃涓流。哈萨克斯坦东部雪山延绵,水力资源丰富。2021年,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承建的总装机容量为24.9兆瓦的图尔古松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既有效缓解了东哈州电力紧缺的局面,也让哈萨克斯坦离既定的减碳目标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