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资讯网站首页新闻资讯

“深海科技”爆出这些关键装备与新材料

据悉,最近二级市场突然异动,克莱特(制冷风机和海洋工程风机)、中科海讯(声纳装备)、海兰信、巨力索具、东方海洋、神开股份、深水海纳...

据悉,最近二级市场突然异动,克莱特(制冷风机和海洋工程风机)、中科海讯(声纳装备)、海兰信、巨力索具、东方海洋、神开股份、深水海纳、中天科技(海底通信网络)、宝色股份(钛合金制品)、东方海洋、神开股份、巨力索具、宝钛股份(深海用钛)等企业集体大涨甚至连续涨停。

原因是:刚刚结束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审定版首次将“深海科技”正式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这表明深海科技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未来或将迎来更多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其实,党的十八大首次完整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具体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需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作为10万亿海洋经济的重要一环,深海科技将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是逐梦深蓝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是壮大和筑牢海洋装备。目前我国海洋装备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海洋装备产业处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高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在国际标准、规范制定方面缺乏话语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实际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性技术发展较为滞后。因此,需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基础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从0到1”的问题,支撑海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洋装备发展需重点培育和壮大海洋运载装备、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以及海洋科考装备三大领域,这里面又涉及众多新材料的机遇。

(1)海洋运载装备产业链的突破方向

在研发设计环节,围绕海洋运载装备主流船型的节能减排需求,提出船舶新能源动力系统设计方案;以IMO第3层级(远程遥控)为目标,研制自主航行船舶的核心技术与系统。研发航行、“靠离泊”等场景的增强感知与避碰避障辅助决策技术,增强高端船型(如大型邮轮)的数字化工艺设计、上层建筑模块化设计等能力。

在原材料环节。加大尚属空白、特殊用途原材料的研发力度,同步提升钢材、涂料等国产原材料的品质性能。提高国产船舶防腐涂料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国产 LNG 运输船用殷瓦钢、耐低温胶水、耐低温胶合板等材料的装船应用。建设国产极地船用低温钢的系统设计与生产制造体系,研发低温钢配套焊接材料,开发大型邮轮内饰绝缘等高性能材料。

在配套环节。增强关键技术与核心元器件的自主研制能力,全面突破气体运输船配套系统关键技术,填补液货围护及处理等关键配套系统的空白,构建综合性低温工程测试平台,形成关键设备与系统的谱系化配套能力。增强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的集成配套技术能力,攻关动力系统、舱室机械、甲板机械等通用和专用配套设备的智能化技术(如低温/常温/高温数控泵阀、加注/储气/供气系统、运动补偿智能吊车等),氮/硫氧化物、固体废物的船载监测/控制/处理系统技术。

在总装建造环节。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开展切割成形/装配焊接/涂装等智能机器人、板材排料与切割智能优化、总装建造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总段智能柔性精准对接技术应用等研究。

在运维服务环节。研发配套设备智能运维技术与系统,支持设备远程在线监测、故障诊断、趋势预测,提升岸基设备运维管理、数据分析与服务、远程保障等能力。

image.png

(2)海洋油气装备产业链的突破方向

在研发设计环节,适度超前部署3000米级深水油气田开发技术与装备研发体系,为南海深远海的进一步开发做好能力储备。发展深远海油气独立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用于气田的FLNG液化、存储、外输装卸等核心装备,完善用于油田的FPSO。攻关张力腿平台(TLP)、深水大型多功能施工船等新型浮式装置,匹配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需求。研发水下分离、水下多相泵、水下压缩机、深水智能集输等关键设备,适应深远海油气开发远距离回接的需要。探索南海深水“多气合采、多能协同”开发模式与装备技术,支持深远海油气资源的可持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续开发和低碳转型。

在原材料环节,重点研制深水工程建设亟需的原材料及相应产品,如合金钢,耐蚀合金,抗大变形、高疲劳性能、大厚度/ 直径比、高尺寸精度的海底管线钢管,高强度、厚壁、酸性服役环境用海底管线钢管,高强度、抗腐蚀焊接材料,耐低温材料,耐高温和高压材料、深水环境焊接材料等,扩大生产规模并提高质量水平。

在配套环节。重点研发深水工程关键设备、产品和相关核心元器件,如液化工艺包、液舱维护系统、单点系泊装备、高精度监/检测数据传输设备、大型轴承、滑环堆栈、深水立管柔性接头/张紧器等,保障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国产化应用、浮式设施配套关键设备研发的需求。

在总装建造与安装环节。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工艺流程,提升海洋油气装备的制造效率和质量;部署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实现自动化设备的集成应用。积累1500 m 以上超深水安装作业实践经验,尽快形成3000米级安装作业能力,支持TLP平台、FLNG平台的建造与安装。

在运维服务环节。突破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如依赖进口的深水水下防喷器、单点系泊系统等关键设备,依靠国外厂商开展的进口关键设备大修维护等,提高海洋油气装备运维服务水平。

image.png

(3)海洋科考装备产业链的突破方向

重点加快绿氢和绿氨在海洋科考装备中的应用以及全海域长期海洋科考装备研发。包括直接作为燃料用于提供科考船等大型科考平台的动力、制成燃料电池作为小型科考装备的自持式电源。开发安全可靠的小堆、微堆核动力装备。研制稳定可靠的高端海洋传感器,解决传感器材料加工、有效封装、防污涂料涂层、高耐久度敏感材料制备、原始输出数据在线质量控制、多参数解调等技术问题,开发基于声场、光场、电磁场联合传感机理的新型传感器。突破新型人工智能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搭建适用于各海洋科考作业场景和需求的人工智能模型。研究通信、导航、定位一体化技术,改善海洋科考装备通信和导航定位在信息交互、带宽利用率、资源限制等问题。

其中涉及重点材料与装备有:高强度钛合金、深海密封胶、特种电缆,深海多波束测深仪、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站能源系统、深渊探测数据传输速率、AI数据处理平台等。

TAG: 无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