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资讯网站首页新闻资讯
“双碳”目标下的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经之路。梳理过去20年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关系,发现经济高速发展拉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基于中国现状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研判“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计2030年-2035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制造业低碳转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并对中国产业升级提出严峻挑战。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支撑,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阶段。2001年以来,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长8.7%,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3%,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达0.63。
分阶段看,2001-2010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速均处于高速增长期,特别是2003-2005年,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15.5%,超过了经济增长率。
“十二五”期间,我国GDP总量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但能源效率有所提高,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0%,达到0.73吨标煤/1万元,年平均能耗下降3.8%。
“十三五”期间,我国GDP总量继续以中等速度增长,能源效率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费下降到2.8%。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至0.57吨标煤/1万元。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能耗总体较高,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特征
能源消费结构在不同产业结构下呈现不同特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加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能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供给品种日趋多样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联动性日益增强。比如工业用能结构中煤炭占比最大,而服务业用能结构中电力占比最大。2017-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60.4%下降至57%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3.8%提高至15.8%。
总体来看,过去2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拉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单位GDP能耗偏高。尤其是中国工业用能快速增加,其中工业用煤的增加滋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限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快速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对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对能源发展的影响
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效提高将推动能源消费总量在2030-2035年达到峰值。当前,中国GDP增速基本保持在6%左右,而单位GDP能耗以年均约3.5%的速度下降。在“双碳”目标下,中国单位GDP能耗将以更快速度下降,预计将逐步达到年均下降4%-4.5%的水平。考虑到2030-2035年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4%-4.5%的水平,届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就将达峰。
传统高耗能产业的渐次达峰将推动能源消费总量达峰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上远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并且该产业的经济效益略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但是,工业化进程决定了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并且现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旺盛。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步进入后期,人均自然资源消耗以及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均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快速增长、增速放缓和逐渐降低并稳定甚至回落”的三个阶段,即工业发展的“S”型曲线。重化工业产品产量的减少必然推动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的放缓甚至达峰。此外,因重化工业能源结构偏煤偏油,故其产品产量的回落也会间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推动总体能源结构优化。
工业化后期,数字技术将赋能经济能源体系,促进工业减排降碳。数字化技术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带来更加精准的创新、推动智能制造和精益化生产、颠覆传统消费方式,成为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数字化将构建能源新生态,能源数字经济将成为工业化后期减排降碳的主要路径。在数字经济时代,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数字技术在能源生产、消费、交易、贮存等环节广泛应用,能够显著削减工业活动的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绿色转型发展的建议
只有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才能实现“双碳”目标,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走低碳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要求,更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基本政策。
一是推动高耗能产业尽快见顶。一方面,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实现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严格控制能源密集型行业产能增加,促进传统钢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绿色转型,石油化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在全球低碳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涉及碳关税导致竞争力不足,需要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应该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促进国际贸易高端化发展,实现国内国际相互促进。
二是统筹低碳转型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方面,需要抓住中国正逐步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过程中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增长动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机遇,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抓住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工及其家属就地市民化和消费升级推动城镇化加速的新机遇,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加大节约绿色消费习惯引导,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以绿色低碳技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低碳转型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建议在继续引领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基础上,加快推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低碳技术产业化,不断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四是制定出台制造业稳定发展支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在促进制造业低碳转型中,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财税激励手段确保制造业稳定发展。中国也可根据行业用能成本负担,适时出台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同时,完善就业保障和财政转移机制,对重点区域和行业进行补贴,帮助和支持传统产业工人培训和转岗,避免出现因低碳转型而导致贫困化等问题。 (胡伟星,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恒、王橙橙,澳门大学政府与公共行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