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石化行业碳达峰碳减排路径研究
11月24日,《中国石化行业碳达峰碳减排路径研究》在京发布。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行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提供包括基础化学原料(三烯三苯)、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他重要化工产品在内的多种产品。本报告所指石化行业为以石油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的产业,不包括以非石油基原料生产有机原料(三烯三苯)的行业,如煤炭或甲醇制烯烃等行业。
作为典型的原材料加工行业,石化行业的能耗和碳排放不可忽视。2021 年石化行业加工了7.03 亿吨石油,其中5.4 亿吨来自于进口。另据报告测算,2021年中国石化行业总能耗约为1.95亿吨标煤,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45亿吨,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左右。
从生产过程来看,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碳排放为1.47亿吨,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为1.51亿吨,净购入电力的碳排放0.70亿吨,净购入热力的碳排放0. 77亿吨。按占比分析,燃料燃烧、电力和热力供应等产生的碳排放站中国石化行业的碳排放的66.1%,工业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占33.9%。
从产品来看,石化行业产品众多,三条主要的产业链条分别为炼油-成品油、乙烯丙烯-合成树脂、芳烃-合成纤维等,涉及炼油、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对二甲苯、PTA、乙二醇、聚酯等八大重点子行业。2021年,八大重点子行业碳排放量占全行业碳排放量的76.6%。其中,炼油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51.3%,乙烯、聚乙烯、聚丙烯排放量占比分别为9.2%、1.6% 和1.4%,对二甲苯、PTA、乙二醇、聚酯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4%、2.2%、3.0%和3.5%。
根据石化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碳排放现状、国家已经出台的涉及石化行业的相关节能降碳规划、规范、指南和发展目标,以及行业已经开始采取的降碳行动,报告设定“基准情景”和“碳减排情景”。“基准情景”下,石化行业预计将于203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峰值在6亿吨左右。借助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及深度电气化、轻质原料替代、发展绿氢、CCUS等碳减排措施,中国石化行业在“碳减排情景”下预计可于2025-2030年期间达峰,峰值不超过5亿吨;到2060年中国石化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从4.33亿吨降低到2.21亿吨,碳减排力度约为50%。
在各项碳减排措施中,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及深度电气化、绿氢的应用将是减排贡献最大的措施。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包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2025年前退出8000 万吨/年炼油产能,通过整合现有产能、等量替换来建设更高水平的炼化一体化产能1 亿吨/ 年炼油产能,到2025 年中国净增炼油产能约0.2 亿吨,达到9.3 亿吨/ 年左右,千万吨级炼油企业能力在总炼油产能比例中的占比达62%,到2030 年通过进一步整合 500 万吨以下炼厂,炼油能力下降至9 亿吨 / 年,千万吨级炼油企业能力超过 80%;推进产品结构性调整,降低燃料油品比例,提高化工产品比例,化工轻油平均产率到2025 年提高到25%,到2030 年进一步提高到42%,到2060 年达到约60% 左右;适度利用进口资源等。此外,节能降耗及深度电气化方面的措施则包括:在广泛应用石化行业绿色工艺、节能降碳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加大节能降耗,能耗及碳减排措施加大力度;同时在公用工程和工艺过程中加强电气化深度并利用可再生电力,如汽驱改电驱、电加热蒸汽裂解、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制乙烯制合成气等。
报告认为,通过采取多种碳减排路径,中国石化行业在取得降低碳排放直接效益的同时,也将有效控制和降低石油消费。“碳减排情景”下,预计到2060年石油消费量仅为2.8亿吨左右,节油效益达2亿吨。以中国自产石油2亿吨为基准,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现在的70%左右下降到30%左右。
为加速中国石化行业碳减排进程,报告提出四点建议:
其一、控制产能,包括严格控制炼油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炼油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促进炼油和石化行业大型化、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炼油产能控制在每年9.3亿吨以内,之后炼油产能只减不增。对东部地区及环渤海地区500万吨/年及以下炼厂淘汰或者进行产能等量减量置换。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炼油产能指标交易。控制自备热电建设,新建石化项目不再建设自备煤电厂。
其二、完善行业能耗、碳排放标准,建立低碳评价体系。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编制重点石化产品碳排放限额标准。在绿色制造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低碳评价体系,建立碳回收再利用产品的认证、绿色低碳技术评估等服务体系和平台。
其三、鼓励、推广低碳技术创新。及时更新《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推广应用成熟节能降碳技术。鼓励先进技术研发,鼓励现有装置进行电气化改造,提高电气化程度,加强装备电气化与绿色能源、绿色氢能耦合利用技术应用,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装置能耗和排放。
其四、加快推进碳交易体系建设,推动石化行业在2023-2024年纳入碳交易市场。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配套专项基金、低碳转型资金、低碳信贷等相关政策对应用绿色低碳技术的企业和行业进行扶持,树立标杆和样板工程,促进行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低碳前沿技术,降低企业减碳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