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调查:2024看外贸① | “市场难做”叠加“市场难测” 外贸企业如何突围
1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刊发了《中时调查:2024看外贸① | “市场难做”叠加“市场难测” 外贸企业如何突围》,内容如下:
编者按
在充满压力和挑战的2023年,中国作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依然交出了一份良好的答卷。2024年,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贸易预计还难以重新进入稳定增长轨道。在当前面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大省如何顶住压力保持增长态势?面对原材料、运费、人工上涨等压力,企业如何降成本?政府、企业如何携手稳订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对广东、浙江两个外贸企业较为集中的省份进行了实地调查。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张李源清
外贸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最新发布的2023年外贸“成绩单”显示,在全球经贸投资低迷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整体增长好于预期,有望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的大国地位。
尽管过去一年我国外贸实现正增长,但从外部环境来看,2024年我国外贸仍会承受较大的外部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至2.9%,世界银行则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4%。业内专家判断,在全球经济继续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或将持续下降。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对广东、浙江两个外贸企业较为集中的省份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当地外贸企业面临市场缩减、竞争加剧、物流成本上升、贸易壁垒升高、供应链不稳定等困难和风险。但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数外贸企业主表示,对2024年外贸市场的预期保持谨慎乐观。外需市场萎缩是当前大部分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稳订单、拿新单、拓市场是企业最紧迫的任务。
01、受访企业对外贸市场预期中性
“现在企业最大的难题是市场不断收缩,订单变少了。再加上国际形势不停在变,而且变得很快,不确定性也增强。”广州高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霍丽仪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疫情三年出不去的时候是心里发慌,现在则是“市场难测、市场难做”。
“欧美客户的订单下降明显。”杭州晶世炫灯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英已经是二十几年的“老”外贸人了。她告诉本报记者,外需市场的购买力在明显下降。
这样的感受在外贸企业较为普遍。中国经济时报近期对外贸企业展开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有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份额缩减。
除此之外,受访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当前物流成本上升使得货物运输效率低下、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多使得企业扩张受阻、汇率波动大影响企业财务稳定性。与此同时,供应链不稳定导致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不足,客户需求多变使得定制化需求增加,融资困难使得资金流动性差以及技术更新快、人才招聘与培训难度加大,也是当前外贸企业较为普遍的困难和挑战。
从全球经济形势看,外部需求仍然低迷。多个国际机构预测,2024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整体上不如疫情前。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额下降4.5%,其中,货物贸易额下降7.5%。
调查采访中,多位外贸企业主也告诉本报记者,在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地缘冲突不断加剧,再加上近期红海航运通道受阻等不确定、难预料因素,都会对企业的贸易活动产生影响。2024年多个国家处于大选年,也是贸易摩擦的高发期,都将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挑战。
“虽然市场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但我们对2024年的外贸市场并不过度悲观,当然更不会过度乐观。”霍丽仪告诉本报记者。
调查结果也显示,近六成企业对2024年外贸市场预期中性,认为市场将与2023年持平;三成的企业比较乐观,预期市场将有较为稳健的增长;而认为不太乐观,预期市场将有所下滑的企业不到两成。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当前外贸市场能够保持平稳,已是不错的态势,和2022年持平就是很好的成果。”广州番禺建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健潘告诉本报记者,外贸市场的真正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经济周期的调整通常较为漫长,至少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很难看到经济调整周期的快速结束。
02、抓订单拓市场
“多条腿走路”挖掘外贸新商机
订单不足怎么办?不少外贸企业加快步伐寻找新的市场、新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走出去”开拓多元化市场成为外贸企业的第一要务。
“过去一年,我们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数量明显增加。”广东珠江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调味品行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陈志强告诉本报记者,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业务增长势头不算太好,从第二季度开始,整个片区10个人,每个月都有同事在不同的国家出差,出去寻找新机会、新市场。
疫情过后,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珠江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在服务美洲、欧洲、东盟和东亚等老客户的同时,还邀请来自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客户来广州参观,并应境内外采购商的不同需求提供专项服务。
“我们公司一直重视拉美、中东、非洲、东南亚这四大市场,尤其是中东市场比较稳定,今年公司会扩大团队,进一步开发中东客户。”广成明(广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慧璇告诉本报记者。
从坐在家里就有订单,到主动出击找寻商机,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外贸企业的明显转变。
“我国外贸市场正在呈现新的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丹阳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一方面是一些区域争端和贸易制裁风险,使得我国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欧美订单逐渐减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订单则出现了较大的增长。
“这种趋势未来还会延续。”刘丹阳说,从2023年举办的134届广交会数据看,“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约12.63万人,占比63.9%,比上届增长68.6%,增长将近70%。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广交会工作处副处长廖志豪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全球经济格局看,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普遍高于发达经济体,预期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新兴市场的经济将呈现出更高的增长率。
在“走出去”的同时,跨境电商成为当前外贸企业的最大助力,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最大亮点。
“订单减少是市场的变化,电商崛起是渠道的变化,企业的客户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霍丽仪告诉本报记者,在公司南美和欧洲的客户中,有一些在疫情期间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这些客户虽然起初的订单量比较少,但增长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成为了公司的大客户。
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浙江义乌,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比较快速。2023年1月—12月,义乌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1211.6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2023年,义乌的市场经营主体突破100万户,新设电商主体17.57万户,同比增长48.33%。电商主体数量累计约60万户,而三分之一以上的电商都在开展跨境业务,义乌的跨境电商主体已超过20万。
“对外贸易方式日益多元化也是近两年来我国外贸市场呈现的趋势。”刘丹阳表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深刻地改变了贸易模式。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拓了全新的营销渠道和销售模式,跨境电商贸易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消费者逐渐习惯于通过在线平台购买国际商品,这推动了全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在电商的推动下,很多外贸企业也加快了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疫情时,我们及时调整了方向,内外贸同时做,现在公司有50%的客户在国内市场,及时填补了海外市场的收缩。”黄慧璇说,通过电商平台,公司快速打开了国内市场,比如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的销量就很大。
在“多条腿走路”的基础上,外贸企业更加重视技术与研发的投入。
“以前,很多企业只是嘴上说要加大技术创新,但现在,不研发创新的话,企业就活不下去。”采访中,不少外贸企业主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研发创新与科技元素逐渐增强,是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趋势。”刘丹阳说,面对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局面,可持续发展与产品科技含量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考量因素,不少企业开始注重研发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03、降成本增便利
优化发展环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未来发展,我们既有压力,但也有对市场回暖的期待。”中山索活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鹏告诉本报记者,市场年年难,但年年都要努力做。他希望国家政策能进一步支持外贸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
采访中,不少外贸企业主反映,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制造型外贸企业面临更多挑战。首要问题是如何降低工厂的固定成本,如厂租。这几年外贸企业发展困难,但一些地方厂租不但没降,还在缓慢上涨。同时,高标准厂房的要求不仅导致厂租上涨,一些高层厂房也不适合工业用途,特别是对有大型机器的企业而言。以投影屏幕制造企业为例,其产品特性要求厂房具备特定的高度条件,以便进行屏幕验收。然而,现有标准限制了厂房的抬高,导致企业面临生产障碍。
电费也是生产企业的主要负担。人力成本虽然可以部分通过机器来替代,但工人老龄化和新生代劳动力不愿意进工厂,也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挑战。
在外贸业务方面,尽管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过境签证便利、出口保险补贴等,但有企业主反映,企业在自营和代理业务中仍面临税务和退税问题。外贸价格的波动、退税中的离岸价问题以及汇率变化都增加了业务的复杂性。特别是汇率变化对大宗商品贸易影响显著,因为大宗商品的毛利率低,金额大,企业须通过银行远期锁汇或期货等渠道来锁定风险。
另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不仅销售商品,还在当地设立办事处,建立合资工厂,进行大规模采购或投资。
有企业主表示,希望政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为走出海外的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政策要求,同时也可以在项目初期为企业推荐当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服务机构,适当提供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服务,降低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风险和成本。
“优化外贸企业发展环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表示,从政府层面来看,面对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相关部门要加快贸易便利化的探索进程。
同时,要综合性降低外贸企业各种经营成本,包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工成本、出品信用以及担保成本等,这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做好联动。
在此基础上,打造法治化、透明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同等对待、公平竞争。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让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双循环中赢得竞争主动。
“从企业层面来看,要加快探索多元化市场发展,特别是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成员国构成的占全球贸易30%的超大规模一体化市场。”张建平说,同时,外贸企业也可以在东盟、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加大中间品出口,持续拓展全球市场。加大力度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主动加强与商协会组织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与业内企业的相互协作,共同识别和应对市场风险和压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刘丹阳表示,下一步,外贸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含量、提升品牌意识以及满足环保需求等方面多下功夫。无论是对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将非常有帮助。
记者观察:2024外贸须加倍努力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2024年的外贸怎么样?
前往广州等地采访前,听闻这个话题的人都会说,“肯定让人担忧”。
当记者一路南下,走进外贸企业采访时发现,虽然反映市场很难的企业很多,但不少企业展现出坚定的信心。
广州市高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霍丽仪是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组在广州采访的第一位外贸企业负责人,她带着记者先去了公司的展厅,指着陈列了一排烘焙机器的展台说:“疫情的时候出不去,我们就是站在这儿做线上直播,开拓国内市场。2023年疫情过去,我们在走出去参加展会的同时,线上销售也没有停下,现在是真正的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做得还不错。”
陈志强是记者在广东见到的最有信心的外贸企业代表。虽然他们有“珠江桥”这个酱油品牌的支撑,但发展同样受到外需收缩的冲击,2023年一季度,公司几乎没什么业务。
“坐在办公室抱怨也没有用,只有走到市场中,才知道市场要什么,才能捕捉海外市场的变化和商机。”陈志强说,“这一点,我们在与新加坡市场的互动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证,通过走访市场,我们发现了新加坡开设连锁超市的大客户,发现了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酱油的口味和颜色有着不同的偏好:在马来西亚,消费者更喜欢甜度高、颜色深的黑酱油;在印尼,消费者则偏爱甜酱油。而过去,我们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我们喜欢的酱油也是海外客户喜欢的口味。”
佛山市高明粤华卫生洁具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黄杰恩是个“外贸二代”,他与父亲有着截然不同的经营理念,对走自主品牌的道路十分认可:“品牌的培育过程虽然漫长,但最终让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